張桂越的一人通訊社

◎記者李碧華 |2007.07.08
496觀看次
字級

是熱情還是好勝心太強,居然會大膽辦起一人通訊社?還常駐在一個戰火肆虐的異地他鄉?馬其頓、巴爾幹、查德酘酘這一連串由張桂越口中吐出的地名,陌生、遙遠而神秘,甚至充滿危險,在那裏,她選擇丟開「一成不變的框架生活」。

老闆到工友都是一人

目前沒有老闆的張桂越在新聞界資歷非常深,開設了台灣史上第一個電視一人通訊社,在此以前,從《華視新聞雜誌》到傳訊電視,她堅守崗位的認為新聞必須有深度報導的專題,得靠長時間的浸淫、感染與摸索。

「只花三分鐘不能給觀眾全世界,要拿到國外的資訊必需要走出去;不應當永遠是外電的二手傳播,用西方主流媒體的價值觀看這個地球發生的事。」她認定,特派員只是一座橋,「只要有一個人在現場,就是把台灣帶到世界上,並且把世界帶進來台灣」,應用台灣人的視野看世界。

但或許因為投資太大,經濟效益不划算,沒有電視台願意這麼做,於是她決定獨立成立台灣新聞通訊社,自己做!

就這樣,在繁華的倫敦居住七年後,她跑到人生地不熟、又不平靜的馬其頓,推出「一人通訊社」,從老闆到工友都是她一人兼任,一切都是因為風的緣故,風颳到哪兒,這個追新聞成「瘋」的台灣女子也就出現在哪兒。

看她在俗稱「火藥庫」的巴爾幹打拚過日子的歷程,充滿狂想、奇想,用比較文皺皺的形容,是一個流著血又流著蜜,寒冬中有春天之地。

心中冒險的種子

「別人認為我瘋狂,我卻認為自己只是想在這個藍色的半島民,進行一場溫柔的追獵。」張桂越用七年時光,用文字和影像紀錄下巴爾幹半島上的戰亂紛擾、豐富文化、和動人故事。這一段不凡的經歷,回過頭來,也豐富了她的生命。

「我是一個很普通的人,在做很普通的事。」她從不覺得自己特別,因為目前的環境沒有太多不可能,家庭、工作酘酘都無負荷,所以用鏡頭帶台灣人去看巴爾幹民族的傳統文化、風俗民情、異國人與異鄉的故事,實踐她心目中的無疆界理念。

在同業眼中,她實在「不讓鬚眉」。文化人郝明義有感而發的說,人生機會之窗常開在意想不到的地方,很多人或許心中都有冒險的種子,卻無法像她一樣身體力行。

朋友也說她:「妳是一個不通人情世故的記者。」直率的媒體女將猛點頭:「是啊,我是啊!」外交部補助她拍攝《藍色巴爾幹》紀錄片,但她總是大剌剌直指外交政策的缺失痛處。給錢的單位有沒有恨得牙癢癢的不確知,但皺眉頭是一定有的:「張小姐,第一季《藍色巴爾幹》裡談了很多外交的問題,這樣我們怎麼繼續補助第二季呢?」

雖然張桂越用「不過隨風飄著罷了」形容自己,她其實始終堅持做一心想做的事,而且是沒有人願意、沒有人要做的事!在她眼中,巴爾幹是藍色的,因為那邊湖水和天空是藍的,人的心情也藍藍的。藍是一種深度加上幽然的調子,巴爾幹舉目望去有很多小故事,要慢悠悠住著才能瞧出它的顏色。

喜歡有風的日子

張桂越不是旅人,她是把自己「種」在巴爾幹,跟著當地人一起生活,喝隨地冒出的礦泉水,吃老奶奶家傳的aivar甜椒醬。台灣人透過電視新聞看到的巴爾幹可能是猙獰的、血淋淋的,但是除了沉重、沉痛之外,她還要讓大家看到這塊土地的美好,也想藉著馬其頓的個案觸及台灣外交的幕後。「在鏡頭的即時傳輸之外,我也用筆淡淡描畫台馬斷交時駐馬其頓外交官員間瀰漫著無奈的氣氛,從族群衝突的例子,借鏡歷史,寫出幾許淒涼。」她說。

除了巴爾幹,張桂越去年四月也赴非洲查德拍紀錄片《水的故事》。她並不憤世嫉俗,她只是不放棄,即使拍片經費沒著落,拍好的影片無法播出,她還是要繼續堅持在台灣陌生的地方發現更多令人感動的故事。

張桂越喜歡有風的日子,誰知道哪天她信仰的上帝,又會為她颳起什麼樣的一陣風?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