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社記者夏長策大樹報導】「提起正念!」維那師父以香板擊地「叩」的聲響,令整個禪堂為之一震;禪學員立即收攝身心,提起正念,開啟二○一八年十二月二十四日至三十日的最後一個信眾禪七修持。隨著首日起七到解七,肅穆嚴謹的氣氛也逐漸被和諧、輕安的氛圍所取代。
「寧動千江水,勿擾道人心。」第一夜將俗世衣服換成潔淨整齊的修道服的當下,抖落的豈僅是塵埃,更可能是累劫習氣的積累;從今而後,步出禪堂的禪學員,面對的或許將是另一番風光、另一個嶄新的風貌。
莊義清是留美的工程博士、科大已退休的系主任,是近八十位禪學員中默默的一員。他說,當年留學美國,一次機緣參加禪修活動,體驗禪修後的身心輕安,發現自己對於生活態度、人際關係的來往變得更怡然自在,自此加深了參加禪修的意願。
禪悅為食 常覺不住
返台後,莊義清參加過多次佛光山的禪修活動,被「臨濟禪」深深地吸引;維那師父的棒喝、提起正念的提醒,感覺向心識深處呼喚著,衝擊也如波濤洶湧般陣陣襲來。和尚的開示更如醍醐灌頂般洗滌著內心深處……他若有所思的說著那份感動。
前年從職場退休後,莊義清參加每場禪修活動,也在每次禪修後法喜充滿地返家。他清楚記得,有一次佛光山副住持慧倫法師開示時,提到「禪悅為食」,如今真的感同身受;也以「精進」為座右銘,發願為下一期的生命繼續努力。
朱盈貴的參禪因緣,是由於多年前母親髖骨摔斷,看到母親痛苦不已,他非常不捨,因而發願希望眾生都能離苦得樂;陪伴母親住院期間,朱盈貴常念觀世音名號,直到母親完全恢復。自此之後開始有了參禪打七的想法,並在聆聽多位和尚的開示後頗有所悟。
對於佛光山副住持慧昭法師此次禪七的開示,「時時要提起正念並常覺不住。」朱盈貴特別有感,因為《金剛經》所言的善護念清淨心,必須時時常覺不住,也就是不住在六根無常虛妄相上,也不住在苦樂、上下、得失的世間相上,要離相、無所住,才能體會到不生不滅、不上不下、不來不去的法義。他勉勵自己只要有機會,繼續參加禪修,期盼努力終有成。
醫院看護師李秋燕學佛已有二十年,過去學佛以讀經論為主,但在看到太多生老病死的情景,愈發覺得信仰和實踐的重要。一次讀到「信為道源功德母」,她覺醒到,學佛、念佛和行佛的習慣應該在平常生活中就養成,不要等到最需要時卻無力去做。她說,「不淨觀」是她最熟悉的畫面,每每見到病人無力處理自己衛生時都非常有感觸,四念處的「觀身不淨」就躍出腦海;也感嘆世間無常,五蘊皆空。
一年前才開始參加禪坐,李秋燕每次都能感受到身心放鬆、法喜充滿;這次參加禪七也很快契入,有身心合一、泰然自若的感覺。很歡喜佛光山提供很好的禪修環境,讓自己有幸與諸上善人共同努力,也慶幸次次有願,次次如願,能有參加禪修的機緣。
合乎中道 善調身心
游孟雪在美國紐約讀博士時參加過幾次禪修和佛七,每次結束後都充滿法喜,因此加深了求道之心,後來為照顧雙親而決定返台長住。她說,平時有做定課,但是發現不夠專心,毅然決定到本山參加禪七。二○一八年七月首次參加禪七,感受到佛光山所指導的禪修很相應,明白從生活起居的細節「提起正念」,就能讓自己警惕念頭紛飛的散亂心;也漸漸地觀察到不斷生起的念頭,每一剎那都不得大意;但是同時又要學習放鬆身心,因為唯有合乎中道,才能契入調息、調心的正道。
在坐禪和經行中,游孟雪能夠感覺到一直在進步,「專注」仍然是重要的功課;但也明白自己必須注意禪修前的調身功夫,才能更順利契入。
佛光山禪淨法堂
2019年度禪修活動
上半年度:
五日禪:3/11~3/15
三日禪:5/17~05/19
精進禪七:6/24~06/30
下半年度:
五日禪:9/18~9/22
三日禪:10/11~10/13
精進禪七:12/16~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