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貓腳恐龍 南非考古貢獻大

 |2018.12.31
1387觀看次
字級
科學家所繪Ledumahadi Mafube恐龍樣貌。圖/法新社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南非及國際學術機構近期合作,陸續發現人類祖先與二億年前大型恐龍化石,突顯非洲仍是研究遠古人類、恐龍和海洋生物的首選地點。

南非網站「艾歐爾新聞」(IOL news)二十九日報導,南非金山大學和美國《國家地理》雜誌在今年合作計畫中發現符合人類祖先納萊迪人(Homo naledi)特徵的化石。納萊迪人站立身高約一百五十二公分,身材苗條,肌肉發達,體重約四十五公斤。

此外,南非國家博物館、開普敦大學、金山大學及其他國家研究團體九月在自由邦省發現約二億年前大型恐龍化石,高四公尺,重十二噸,相當於兩頭成年非洲象,是當時地球最大的草食性陸地恐龍。

研究人員以發現地區塞索托的語言命名化石物種為Ledumahadi Mafube(),意思是「黎明時的巨大霹靂」。開普敦大學古生物學家波德在《當代生物學》期刊闡述這項驚喜發現。

雷龍等長頸恐龍站姿勢類似現代大象,四肢呈圓柱狀,但Ledumahadi Mafube不同,前肢更形蹲伏,像貓微曲膝蓋的姿勢。

Ledumahadi Mafube與同時期阿根廷的巨型恐龍有密切關係,科學家因此認為早期侏羅紀是盤古大陸連結的概念。任教於金山大學的美國古生物學家喬伊尼爾形容,由此可知恐龍從南非約翰尼斯堡步行到約八千公里外的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其實很容易。

南非科技部表示,發現這類恐龍化石突顯南非古生物學對世界的重要性,南非不僅是人類搖籃,還有化石助了解大型恐龍的崛起,具國際意義。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