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來禽圖 早春花鳥和鳴

 |2018.12.29
1604觀看次
字級
明朝吳彬〈文杏雙禽圖〉。圖/資料照片

【本報綜合報導】什麼樣的情景最能描繪出春天即將來臨呢?大家耳熟能詳的童謠《春神來了》,其實改編自德國童謠《所有鳥兒都來了》(Alle Vögel sind schon da),不論是中德歌詞都是以花鳥來宣告春天來臨的消息。國立故宮博物院於昨日舉辦「來禽圖—翎毛與花果的和諧奏鳴」開幕記者會,邀請民眾元旦假期來博物館內「賞鳥」,感受春之將臨的輕盈雀躍。

故宮典藏禽鳥作品超過兩千件以上,古代畫家習慣將禽鳥稱為「翎毛」,過去故宮曾辦過幾次以鳥類為核心的專題特展,包括一九八四年的「宋代翎毛冊頁」、二○○一年的「畫裡珍禽─紙絹上的鳥類世界」,與二○一○年的「百禽百聲音 一動一情性」等。歷代著名畫家,如五代畫家黃筌、宋代畫家徐崇嗣、惠崇、崔白、崔愨、李安忠、李迪、馬麟、吳炳等,均善畫翎毛,並有形神兼備的傑作傳世,為禽鳥百態留下了最佳的翦影。

「來禽圖」特展精選三十一組件,分別於二○二及二一二陳列展出,作品時代囊括宋、元、明、清至近代,型態可區分為「果熟來禽」與「鳥語花香」兩類。展出同時並搭配禽鳥的寫真照片一併陳列,觀眾可以透過繪畫與照片的詳細比對,具體理解歷代畫家對於禽鳥生態縝密的觀察力,以及當想要突破局限時,如何藉助筆墨與萬物對話,來抒發內心情感的創作力。

本次展出有數件國寶級展品,其中〈宋.崔愨.杞實鵪鶉〉畫中的鵪鶉與螻蛄,均不先勾勒輪廓,直接以水墨點染,感覺格外古樸典雅。這種「落墨」畫法,在宋畫中尤其罕見而難得。另外一幅國寶文物〈宋人.桑枝黃鳥〉畫一隻站立桑樹枝頭的黃鸝,仰頭銜住桑椹果實,神態怡然自得。無論樹或禽,敷色皆極細膩,線條則隨著物象而變化,未有定法,感覺格外生動自然,堪稱典型的宋代寫生佳作。

故宮透露,明年還將展出以動物為主題的文物展,相信會吸引許多小觀眾進館。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