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明年度離岸風電躉購費率遭砍百分之十二點七,下探至每度五點一○六○元,沃旭、CIP、北陸、WPD、海龍等五家開發商急跳腳,昨天發出聯合聲明直指「政策急轉彎」,與當初招商時打著每度六元的「大旗」有極大落差。對此,經濟部長沈榮津昨早與五業者溝通,頻頻重申「別喊價」,應該以數據佐證「講道理」。
經濟部日前預告明年度離岸風電躉購費率,將從今年的每度五點八四九八元降到五點一○六○元,大砍百分之十二點七,並取消階梯式費率機制,改採二十年固定費率;換言之,過去簽約後,採用前十年每度七點一一七七元、後十年每度三點五六八五元的機制,將於明年取消,未來簽約後二十年費率都固定為每度五點一○六○元,並設定三千六百小時的售電上限。
開發商痛批,此舉形同片面改變鼓勵投資的機制架構、推翻開發商當初選擇進入台灣市場的基礎,無法理解此項決策背後邏輯,恐將嚴重傷害台灣離岸風電專案的可投資性。
由於目前經濟部公布之每度五點一○六○元的躉購費率,僅為「預告」版本,最終的躉購費率要等到下月底的聽證會後才能確定。
沈榮津昨接受媒體訪問時強調,目前預告的躉購費率僅是提供一個框架,若開發商有意見,可以提出具體佐證的成本資料數據,「講道理」而不是「用喊的」。
玉山能源執行長、海龍計畫總監陳聰華坦言,目前能提供的成本數據,僅有與在地廠商簽署的合約數字,但是關鍵在於所謂「能佐證」的定義,經濟部並沒有明確說明,對開發商而言,要怎麼執行恐怕有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