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李放
文/李放
Dear H:
人們總是一味的追求美,但「美」字卻也言人人殊,不少人疑惑著,美既然是主觀的價值判斷,那又何需費心勞神去學習、研究?是以,今天我想梗概的與妳分享幾位東、西方哲學家對美的看法,還有美是什麼?美又在哪裡?
對於美,古今中外有許多哲學家提出不同的見解,各有立論,H,我只提出幾位十分契合我們生活美感品味的觀點:康德「美是主觀,無利害的快感。」這要我們審美時,不要被任何利害因素影響,因審美趣味如果參雜了自己的利害關係時,常常就走味了,好比一個人對他心儀女孩的穿著有意見,但礙於情面,不能毫無拘束的將自己的主觀認知表達出來,就失去了審美的獨立性;而存在主義的沙特(Jean-Paul Sarte),他認為「美是絕對自由的創造活動,其目的就在於追求自由。」就在強調自由在我們審美時的重要。
而孔子「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從生活的倫理教化上,表現美的意義與內涵,道德仁義是儒家美學的核心,長久以來深深影響了我們的審美觀,H,還記得早年前輩畫家李石樵在國父紀念館展出裸女圖時,引來衛道人士一片撻伐的事件嗎;另外,對中國藝術美學至為重要的莊子,他的「心齋」、「坐忘」強調審美觀照和創作時,必須放空超脫利害觀念,任精神奔馳,享受欣賞與創作的自由逸趣,則和康德與沙特兩人主張的主觀、非功利、自由的精神近似。
H,從這幾位哲學家對美的看法裡,我們發現主觀意識、自由、不具功利性是審美時十分重要的元素。美是要在我們的生活當中實際體驗的,「美」是什麼?任何美的評判一定會牽涉到觀賞者(主體)和對象物(客體),兩者結合才能產生美否的感受。但這感受會因每個人的經歷、教育、職業……等等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認知,柳宗元的「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就是每個人主觀意識下的價值判斷。
剛提的多是關於主觀認知,但審美過程中,美的產生是要在主觀的感性與客觀的知性下,才能更臻完善的。所以,除自由心證外,美仍有它的共通性,否則各種美的競賽就沒有了評判依據。而這些通性會因人生活的文化、環境、地域等等而有所不同。比如從文化的差異,大體上西方美的形式是秩序、勻稱、明確;東方美的形式則有和諧、空靈、對稱、朦朧。當然這也不是絕對的,且隨著世界村的形成,有許多思想也已交雜融合了,總之,我們要了解美是感性與知性的結合,如此人們對美的感受才能更寬廣多元。
美在何處?H,人生苦短,我們要盡可能地去尋覓美好的事物,讓我們的生活常感欣喜。而美在哪裡?只要有心,隨時隨地、任何事物都會是美的所在,不經意的一瞥都可能讓人驚喜,更不用說在同時具知性與感性後,所刻意營造出的美感。H,人在經過歲月種種際遇的洗禮後,我們更能體會美是生活的整體表現。
要讓生活充滿美的品味,必須要有積極追求真、善、美的人生觀;也須具備愛與和諧的道德觀;而逍遙自由的思想更是品味美的關鍵,唯有無拘無束不受侷限的思想,才能領略柳暗花明、峰迴路轉後各種無限可能的驚奇之美。
Dear H,「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美的追求,其實只要用心觀察、領悟我們日常的生活,即能感受到它的美好。蘇東坡「凡物皆有可觀,茍有可觀皆有可樂,非必怪奇偉麗者也。」美,在於心的體會。而「我見青山多嫵媚,青山見我亦如是」雖是辛棄疾晚年的感慨之語,但他這擬人移情,卻也提供我們尋找生活美感趣味的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