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聞」一詞,對應於大乘佛教談「菩薩」,不該是特指某些比較差的人。若吾人因此對「聲聞」起了貶抑的心,則可能非明智之舉。《大乘義章》說(大正四四,七八八下):
「聲聞名義,汎解有三:一就得道因緣以釋,如來所說言教名聲,餐聲悟解,故曰聲聞,故地論言,從他聞聲而通達,故名聲聞矣。二就所觀法門以釋,如地論說,我眾生等但有名,故說之為聲,於聲悟解,故曰聲聞。三就化他記說以釋,如法華說,以佛道聲令一切聞,故曰聲聞。
即知「聲聞」一詞,有因聽到佛陀的教法而解悟,或因見多識廣而體悟了一些生命意義,或是強調聖人不捨一切眾生而善用種種方法勸說之。
《中觀論疏》談到 (大正四二,十六中):
「聲聞有四種,如《法華論》說:『一決定聲聞,謂本習小乘證於小果。二退菩提心聲聞,本發大心退大取小。三增上慢聲聞,得小果謂得小果。四應化聲聞,方便示現。』」
不必對「退心聲聞」氣餒,就像《大乘義章》所說的(大正四四,七八八下):「退心聲聞,初雖住小,以本習故終能入大。」而「應化聲聞」就是前文所述「令一切聞」的大菩薩,豈可輕視之?
又《維摩經略疏》說(大正三八,五九一中):
「但諸佛所作常為一事,雖於同居不得顯一。是諸聲聞於有餘土得入佛慧,大乘心是菩薩淨土,緣四諦起悲誓名大乘心。二乘自為而聲聞但直,緣覺兼深,菩薩普濟能直能深,故加以大乘心也。……菩薩修八正道即是佛性。」
即知為了弘法度眾的種種巧妙,佛示現聲聞相,表彰直心斷滅煩惱之可貴。又示現菩薩相,更強調以深心智慧在日常生活中實踐八正道,則當下就是佛性的顯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