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高燈立高雄鹽埕報導】北部出名的南港包種茶,早期由七十六歲的廖萬和帶往南部,並進一步在高雄鹽埕埔(今鹽埕區)開設茶行推廣,可說是「南港包種茶」的最佳代言人。
日據時期出生在台北七星郡南港大坑庄包種茶山的廖萬和,由於家貧且長輩認為在山上做事沒前途,於是在十四歲那年,隻身南下高雄的鹽埕埔,跟隨大姊廖芙蓉及姊夫王德學做茶葉生意。
廖萬和表示,一九四五年之前,王德即在台北大稻埕及高雄地區從事茶品事業,直到一九四六年後,王德才在鹽埕埔地區開辦茶行。廖萬和說,當年在鹽埕埔地區僅四家茶行,而王德在當地所開的茶行,在日治與光復時期頗具規模。
由於光復初期,中國大陸來台的軍民,大多在鹽埕埔落地生根,茶業還不致衰退,因此從日據時代的大量外銷轉為內銷;接手姐夫茶行的廖萬和表示,中國籍移民較喜歡喝香片,因此,香片成為內銷主要產品。而廖萬和的故鄉台北南港大坑地區也盛產包種茶,因此,「南港包種茶」也成為茶行販售的主要茶種之一。
由廖萬和承接的這家茶行,位於昔日鹽埕埔地區的堀江商業聚落點,迄今超過一甲子。由於廖萬和年事已高,茶行轉由長子廖祐祥協助經營。
廖萬和表示,由於茶業烘焙屬人工處理,作業繁瑣且成本高,新一代年輕人從事意願不高,他憂心茶品事業無人傳承,未來茶產業可能受到衝擊,值得相關人士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