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以南】藝術驚奇亮眼

郭士榛 |2018.11.04
2363觀看次
字級
游文富位在南田建地的竹編裝置《南方向量》。圖/山冶計劃提供
謝聖華《Ina的記憶花園》將閒置一年多的大武轉運站建物重新活化利用。圖/山冶計劃提供
金崙海邊別有洞天壁畫 圖/山冶計劃提供
陳勇昌的竹藤編織《豐饒》圖/山冶計劃提供
邱承宏在海邊以美國檜木搭建的《陽台》。圖/山冶計劃提供
法國藝術家安‧芙羅瑞,南方以南服務站,完成彩帶的美麗作品。圖/山冶計劃提供
菲律賓藝術家戴克斯特菲南德,進駐原住民部落溝通,學習後,繪出了原住民風格壁畫,受到原住民的認可。圖/山冶計劃提供
艾絲特史塔克(Esther Stocker)在金崙車站的《線性空間》彩繪漆畫。圖/山冶計劃提供
《在屾》圖/山冶計劃提供

文/郭士榛

在台東南迴之眼大鳥休憩站旁濱海公路上,可見一件裝置作品《在屾》。台北創意團隊豪華朗機工將三萬立方受天災破壞、無法焚化的廢材水泥柱取出內部鋼筋,以其曲度構成兩座在海平線旁的人造山稜,成為向自然循環致敬的裝置藝術。

「屾」音同「身」,藝術家以諧音賦予此作品「在森、在屾、再生、載深」四種觀看角度與意義。「南方以南──南迴藝術計劃」藝術總監林怡華指出,2016年尼伯特颱風由太麻里一帶登陸,重創東部沿岸,也摧毀多處荖葉園中的水泥柱等設備,豪華朗機工團隊將廢料立成柱、做成山,希望藉此作品呈現一個空白的山形,像是要將自然再回歸的概念。

這件《在屾》是首屆「南方以南──南迴藝術計劃」精彩作品之一,林怡華表示,這個藝術計劃共有20組國內外藝術家作品參與,藝術家必須花時間進入現場創作,以南迴地段為起點、共同向在地學習,嘗試從傳說、居民記憶與地景、知識紋理中產生新對話。「公共藝術並非放在公共場域上的東西,真正的公共藝術必須去談公眾性、交流性、共有性,它必須與人發生關係。」

台東縣長黃健庭表示,過往,幾乎所有當代藝術展演皆發生於台東以北地區,但首次啟動的「南方以南──南迴藝術計劃」橫跨南迴四鄉,即達仁、大武、金峰、太麻里的計畫型展演,邀請來自台灣、義大利、法國、泰國等國內外藝術家共同參與,希望透過藝術家、藝術品與地方的連結、交流,讓藝術與在地生活、傳統文化產生火花,讓民眾發現不一樣的南方,進而帶動南迴地區產業文化的發展。

林怡華說明,南迴有非常多不同原住民部落,需要溝通、學習和理解,尤其一個外來人深入這個地方,必須先在地思考;至於名為「南方以南」;主要不是地理上的南方;而是精神上的更南方,林怡華強調,民眾有機會放下我們原有的偏見、習慣,重視南迴原有的地景,和豐富人文資源,用不同身體感去學習,就有機會觸及在地不同文化,所謂以南指精神的空間,或文化空間,要自己去觸及、碰撞、學習。

林怡華說:「這次藝術節很多展品和一般地景藝術不一樣,都是不一樣的公共空間創作,為什麼要如此做,因為一般城市人都太相信自己眼睛,忘記還有聽覺、味覺、嗅覺,及身體接觸;可說知識觀不同,很多人會誤解原住民文化或傳統文化是落後的,其實他們是用整個心在生活。

「南方以南──南迴藝術計劃」除了台灣和南迴在地藝術家,也邀請到國外藝術家遠來發揮創意,他們充份展現和在地融合的成功創作,策展團隊為連繫居民記憶,讓閒置一年多的大武轉運站建物重新活化利用;位於服務站建築外側,來自法國、擅於應用線條書寫語言的安.芙羅瑞(Anne-Flore Cabanis),以多條彈力繩建構出25公尺長的漸層彩虹色階,伴隨東部豔陽的照射,名為《彩虹隧道》的作品。安.芙羅瑞剛來台東時,受不了高溫天氣,以致無法創作,但她每天冒酷暑,帶著學生共同創作,終於熬過高溫的艱難,完成每日不同時間與天候背景中,投映出豐富的光影變化的美麗創作。

鄰近服務站的大武國中活動中心外牆,菲律賓藝術家菲南德(Dexter Fernandez),將部落傳說故事轉換為圖像的黑白壁畫作品《Vuvu & Vuvu》。菲南德剛受邀來台時,受到原住民的反彈,認為外國人不懂原住民文化,如何創作;可是菲南德,除了進入部落、圖書館收集排灣文化與故事見聞之外,他也在介達國小、大武國中等校園中進行駐校計畫,在原民青年協助下,完成繪於大武國中閒置牆面的《Vuvu & Vuvu》。排灣族語中,「Vuvu」一詞既意指族中長輩耆老也同時代表兒孫孩童之意,因而命名《Vuvu & Vuvu》的作品,是有著延續傳承的文化期待。

「南方以南」計畫所涵蓋的地理位置包含了排灣、阿美、魯凱甚至客家族群的混居範圍;其中以排灣族為主要族群,來自歷坵部落的謝聖華將排灣族把山林植物移種住家周圍習慣,與家屋旁涼亭空間,用以接待客人的概念轉換成作品《Ina的記憶花園》,將綠意帶入室內,展出所用材料皆來自藝術家於當地採集的台灣原生種植物。

由地景延伸的創作方式,也呈現於游文富位在南田建地的竹編裝置《南方向量》。與當地居民合作、以竹編出搭起一片翻飛的「海風」,在陽光的照射下,竹面的反光也如粼粼波光,在這片閒置的空地上連結土地與海洋的關係。台灣藝術家希巨蘇飛更以排灣族文化中象徵尊貴的「雄鷹羽毛」為本,創作出大型的雕塑。

由南田部落沿著海岸線往北前進,大武濱海公園海灘上一座彷彿被人遺落的《陽台》則是邱承宏的立體雕塑作品,這座「陽台」材料是以會隨著展期時間逐漸變白的美國檜木構成,在藝術家的想像中,這件作品最好的呈現狀態是讓它在岸邊隨著潮汐自然漂移。

「南方以南──南迴藝術計劃」展期雖至9月1日,但主辦單位決定十幾件展品會在當地保留一年展期,歡迎民眾坐高鐵轉南迴鐵路到台東,看看令人驚奇的藝術品。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