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校長論壇一行人在佛前獻燈,祈求平安吉祥。圖/人間社記者吳新傳
【記者曹麗蕙宜蘭報導】如何在大學推廣佛教的行門教育?面對社會中多元而富爭議性的議題,又該如何發出佛教的聲音?「2018年佛光山大學校長論壇」昨進入第2天,以「佛教行門教育與現代生活」為題,由佛光大學佛教學院院長萬金川主持,來自日本、南韓、中國大陸、台灣的校長、專家學者擔任引言人,分享在大學中如何踐行佛教行門教育,精采內容引發現場熱烈探討。
日本龍谷大學校長入澤崇率先發表,他表示,龍谷大學明年建校380年,大一新生都必修「佛教思想」,致力培養「自省利他」的人才。他說,該校學生熱心義工活動,積極參與地震、暴雨等災後重建工作。他期許佛教界、教育界能建立「佛教SDGs(永續發展目標)」,提議建立「佛教聯盟」,將全球有志於社會貢獻的佛教大學聯合起來,朝實現慈悲精神為基礎的社會共同努力。
法鼓文理學院禪文化研修中心主任果鏡法師則分享自身教學經驗。他說,若在一般大學開課,教學時會使用「心靈環保」等同學能接受的用語,並運用佛教的「五調」觀念,鼓勵同學調整飲食、睡眠,而調身、調息、調心也有助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提升專注力,並提高課業與工作效率。他還會帶領學生體驗花道、香道、茶道、禪坐、八式動禪等,內容豐富,「我在台灣科技大學開相關課程已六年,很受學子歡迎。」
聖嚴漢傳佛教研究中心主任林鎮國則表示,漢傳佛教以「行解相應」為教育目標,既要有知識,也有實踐能力,尤其對非佛教徒來說,行門教育很重要,會對佛教有更深刻的了解。
「在現代社會中要持出家胸懷,行入世之事。」林鎮國強調,如何在多元而富爭議性的議題上,發出佛教立場的聲音,更是必須正視的問題,「行門有關踐行,公共事務的介入與發言本身就是踐行」。他認為,應對「宗教與人權」、「宗教與臨終關懷」等各種議題上,從佛教本身的立場──空性的立場來作批判,讓宗教在公共領域發揮功能。
萬金川最後指出,「佛光山推展人間佛教不遺餘力,無論是創辦佛光大學,或是設立佛教學院,均是具體落實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理念。」然而什麼是人間佛教?他說,如大師所言,佛陀出生、修行、成道、弘法、說法均在人間,所以佛教就是人間佛教,凡是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有助於增進幸福人生的教法就是人間佛教。因此他認為,人間佛教的行門教育理當與現代生活息息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