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觀點 人間社記者蕭惠珠 |2018.10.28 語音朗讀 2051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樓宇烈。圖/人間社記者知泉、資料照片 上海大學文學院教授程恭讓。圖/人間社記者知泉西北大學玄奘研究院院長李利安。圖/人間社記者知泉 文/人間社記者蕭惠珠 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樓宇烈 佛陀教化宗旨 不離現實生活 樓宇烈因事不克出席,透過預錄視頻發表對「人間佛教與當代社會」的觀察,為這次座談會的主題定調。他指出,佛陀是人不是神,從證悟到弘化,都是以解決人生的煩惱與痛苦為出發點;開啟人的自覺,透過精進修行,淨化自己的心靈,從而解脫貪瞋痴所引發的煩惱痛苦,是佛陀教化的宗旨,而這一切都離不開現實生活。可見重視人間性的人間佛教,不是佛教新創的派別,而是回歸佛教的本來面貌。 「佛法的精神,對當代社會有現實的意義。」樓宇烈強調,目前人類最大的問題是讓物欲障蔽了眼睛,無法認識自我;透過人間佛教「不斷淨化心靈」的教法,引導人們在生活中修行,用清淨心對治貪欲、用感恩心對治瞋怒、用智慧破除痴心,把迷失的心找回來,恢復人的清淨本性,可說充分回應了當代社會的迫切需求。 樓宇烈認為,弘揚佛教不只是理論的問題,更重要的是踐行的問題;星雲大師弘法八十年,堅持踐行人間佛教理念,不論是主張「四給」精神,或透過文化、教育、慈善、共修弘法,都和現實社會息息相關,為「身教重於言教」提供了最好的楷模。 上海大學文學院教授程恭讓 般若善巧 成功轉型關鍵特質 程恭讓在「道安大師與星雲大師── 一個比較的視角」講題中,則從歷史的視野,說明道安大師是將印度佛教成功轉型為中國化佛教的開創者;而星雲大師是將傳統佛教成功轉型為現代人間佛教的開創者。這二者都是具有般若的善巧方便智慧。 程恭讓說明,梁武帝曾用「以大權應世」稱許道安大師,「大權」意指「偉大的善巧方便」;從現有文獻的解讀可發現,「善巧方便」思想常出現在佛教早期經典,般若經典更將「般若智慧」和「善巧方便」喻為「菩薩之雙翼」,可見道安大師充分體認到善巧方便的偉大力量,而且身體力行,才能成功推動佛教中國化轉型的艱難任務。 至於星雲大師「善巧方便」修為的體現,可說多不勝數。程恭讓表示,佛教朝現代化轉型,須貼近人心、生活與社會,舉凡大師所提倡的佛光人工作信條「四給」、「以文化弘揚佛法,以教育培養人才,以慈善福利社會,以共修淨化人心」的「四大宗旨」,用「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凡是有助於幸福人生增進的教法」來定義「人間佛教」,都充分掌握現代社會的主流價值,回應人類實踐理性的需求,體現對當代社會的關注。尤其《人間佛教佛陀本懷》著作中,善巧方便思想更是處處可見。 程恭讓總結道,佛教史上能夠推動佛法燦爛弘揚及深遠影響的高僧,無不具備善巧方便的特質;換言之,在真正的菩薩行者身上,「般若智慧」和「善巧方便」一定呈現平衡不二的關係。 西北大學玄奘研究院院長李利安 佛教信仰 重現積極愉悅面貌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引發的變革,是讓佛教回歸正統的過程。」李利安在「試論星雲大師佛教信仰的基本特徵」演講中指出,明清佛教積弊已久,深陷狹隘化、功利化、自私化、偏執化、神祕化的困境,完全漠視現實人生的訴求;大師人間佛教信仰所具備的繼承性、完整性、可解性、統合性、精神性,把佛教導向人間化轉型,是對明清佛教的革命,也是對佛陀本懷、正統佛法的回歸。 李利安表示,大師的人間佛教開創許多生活化的儀軌,讓信仰佛教重現積極、陽光、愉悅的面貌,鼓勵人人勇敢說出「我是佛」的承擔,以及主張從拜佛求佛提升到學佛、行佛、成佛的可行次第,都強化了佛教信仰對當代社會的感召力和帶動力。 李利安也稱許大師「一個人可以有兩種信仰」的主張,不僅體現對各種宗教的包容,更展現了對佛教充滿自信的氣魄,在佛教界可謂難得稀有。他說,大師近年多次舉辦神明聯誼,用實際行動鼓勵與民間信仰對話合作,促進不同宗教間的交流互鑑,有助於人間佛教和國際接軌,讓更多人認識人間佛教的意義和價值。 前一篇文章 佛陀對人類的關懷與生命的願景 下一篇文章 實支實付險 恐不再多保多賺 熱門新聞 01【視覺DJ】湧泉洗衣池2025.04.2702【詩】海天合抱的課題2025.04.2903傳證長老圓寂 弘法度眾利群生2025.04.3004全台桐花盛宴 追逐五月雪2025.04.2805【遊藝筆記】又見春光到楝花2025.04.2906【紀實攝影】花開花落 把握善美因緣2025.04.2707【閃文集】獨立與愛情的象徵2025.04.2908北海道場首屆三皈五戒 佛子滿法喜2025.04.2809清德寺熱心公益 南投縣府感謝佛光山 2025.04.2810社論--國民黨該反省2025.04.27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房屋稅開徵 雙北10萬件稅單出包花蓮疊石藝術季 拚全球第3大展區特色遊戲場 喜鵲溜滑梯討喜首座奧運輕艇賽場 宜蘭啟用中興新村 荷花怒放香山藝術季 獲美設計獎 作者其他文章藝文展演揚善美 闔家同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