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在屏東恆春西門廣場的裝置藝術〈共譜一段思想起〉,藝術家劉哲榮將梅花鹿、陸蟹及灰面鵟鷹組成有機生命體。圖/潘欣中
【本報屏東訊】屏東縣文化處今年擴大舉辦「半島歌謠祭」,特別在古城周邊擺放新銳藝術家創作的裝置藝術,不過民眾對現代裝置藝術的看法很兩極,有人認為有高雄駁二特區的藝文氛圍,但有人看到抽象的造型,搖頭直說好醜。
文化處表示,現代裝置藝術是邀請年輕藝術家融入恆春半島的人文、地理、環境等元素創作,透過聲音、歌謠、地景藝術串連,裝置藝術前有說明牌,作品將配合明年初的台灣燈會,展示到明年三月。
恆春紅氣球書店主人郭德慧表示,設在恆春西門廣場的〈共譜一段思想起〉,藝術家劉哲榮將梅花鹿、陸蟹及灰面鵟鷹組成有機生命體;北門廣場旁的〈瓶子風琴〉,是菲律賓藝術家透過落山風結合屏東推廣的黑豆醬油瓶加工,創造出清脆聲響;〈竹鈴〉象徵民謠詩詞碰撞出美麗樂音,「這些融入在地元素的裝置藝術,給人不同的藝術感官視覺,最好都能保留下來,成為觀光新亮點,注入藝文風的古城才有『韻味』」。
不過也有在地民眾不太認同這些裝置藝術,像是上有猴頭圓滾滾模樣的〈山神來了〉,老人家直言「這是蝦米碗糕,真看不懂」,還有雙頭尼斯湖水怪的〈海潮巨獸〉,有人笑說:「真不曉得它美在哪,跟恆春有什麼關聯」。
「藝術創作本就是天馬行空,美醜見仁見智!」文化處解釋,前者是傳達結伴登高望遠去,後者則是講述討海人與家庭分離的心,因思念幻化成兩頭獸,夜夜徘徊在港邊燈塔的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