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之村舉行的皈依典禮,在菩提樹下進行。圖╱人間社記者侯雅倫
【人間社記者侯雅倫清奈報導】帶著「再少人也要度」的使命,國際佛光會南亞印度協會關懷團十六至十八日到印度清奈,並深入貧民窟,為在印度種姓中最低階級的賤民舉行皈依儀式。
這些貧民窟也被稱為賤民村,超過一百個散布在清奈各地。在印度傳統社會中,這些賤民只被當作奴隸。
提倡平等 翻轉生命
帶領此行的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東南亞副祕書長覺誠法師告訴他們:「佛陀是主張平等的人,從此你們不再有階級之分,我們大家都一樣是佛教徒,你們要活得有自信、有尊嚴!」
半年前,負責南亞會務的覺誠法師聚合了國際佛光會清奈協會幹部,在賤民村進行教育和衛生宣導工作,並把賤民村改為「希望之村」,讓這些一出生就對生命絕望的人,有翻轉生命的機會。由於地理位置遍遠,人手和物質有限,目前佛光會把其中十個賤民村提升為「希望之村」,進而盡力協助改善村裡的衛生和居住環境。
十七日,覺誠法師偕同覺門、妙毓、知平和有月法師,風塵僕僕到三個希望之村為村民和小孩皈依、灑淨祝福。其中一個村有二十戶人家,物資極度匱乏,村民在黃泥土上睡覺,連蓆子都沒有,更何況是桌椅?但村旁便是藍天綠地的農田,還有一棵碩大的菩提樹;於是,皈依便在菩提樹下舉行。
覺誠法師告訴村民,佛教是主張平等的宗教,只要他們不放棄,爭取每一個讀書學習的機會、勤奮自愛、不要忘記自己是一個守五戒的佛教徒,必能改變自己的命運。「皈依以後,在填寫任何政府表格上,要填寫『我是佛教徒』,因為佛教沒有種姓,沒有階級之分。」
除了皈依祈福,法師也非常關心孩子和婦女的教育及衛生問題。他提醒清奈協會著重教育和宣傳工作,例如透過舉辦活動發掘孩子的潛能、教育他們基本的道德、倫理和衛生觀念;更強調在村內必須要有廁所,提供婦女和老人使用,並希望佛光會以小卡車成立流動圖書館,讓孩子多閱讀。
十六日晚,一行人到訪國際佛光會在清奈設立首個的三好學堂,在停電的情況下為孩子和當地的民眾舉行皈依儀式。
談到這次的關懷行,覺誠法師說,印度是佛陀的故鄉,也是佛教的發源地,目前印度十三億人口中,佛教徒不到百分之一,「一步一腳印,能度多少眾就算多少眾。」
持續關懷 用心結緣
「印度民眾皈依了,未來在印度,不就多了一個好家庭嗎?」覺誠法師說,這次印度弘法之行,有許多預測不到的問題變化,是要用心感受、用心結緣的地方。
覺誠法師表示,帶著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創辦人星雲大師的交代,佛光人無論到哪裡,都要被政府認同和接受,要讓當地人接受,幫助他們。他說:「在現任總會長心保和尚、署理會長慈容法師、祕書長覺培法師的支持及關懷下,我們會繼續的關心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