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哥窟又稱吳哥寺,意為「首都神廟」。位於柬埔寨(高棉)暹麗省首府暹麗市北方,面積小於吳哥城,故俗稱小吳哥。由高棉民族英雄蘇耶跋摩二世(約一一一二─一一五○年)創建,為吳哥時代鼎盛期最具代表建築,亦是高棉人民引以為傲的聖塔,塔之側影,今作為國家的象徵,圖案置於柬埔寨國旗上,一九九二年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吳哥是高棉王國的古老都城,建於九世紀,完成於十三世紀,長達四百餘年歷史。此後吳哥長期湮沒,直到十六世紀法國統治期間,對吳哥作全面考察,使其藝術瑰寶重放異彩,歷經戰火,一九九三年再度重現於世。現存吳哥主要建築群包括吳哥城(大吳哥)、吳哥窟、巴肯寺、巴戎寺等,並有六百餘座建築群,散布在四十餘平方公里森林中,蔚為壯觀。
吳哥窟四周由一道長五點四公里、寬一百九十公尺寬廣河溝環繞保護,其主體結構用巨大紅砂岩壘築而成,中央為一座三層高台,台基面積達四萬餘平方公尺,三層台階均有石砌迴廊,廊壁、廊柱皆刻滿佛神、蔓草圖案浮雕,雕刻精美,裝飾細緻,圖樣多為印度史詩的內容。台上有五座階梯式的金字形高塔,呈四方形,中心高塔六十五公尺,其它四塔略低,乃國王蘇耶跋摩二世動用三十餘萬人力,費時三十五年竣工,論工程艱巨及精密度,即使今日科技亦非易事。
該窟除建築巧思外,其雕刻藝術堪稱一絕,可說集吳哥王朝藝術於一身。結合佛教、印度教及本土宗教,其間有五方佛、濕婆、神王等同時受到尊奉,展現藝術美學,可謂世界奇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