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鈴丹
像百年機械用了半世紀,需要進廠維修一樣,人到中年,關節逐一出狀況,也需要尋求醫療復健。
第一次復健在五、六年前,當時左手無法舉到後背,穿脫衣物困難,逼不得已找上西醫復健科。醫生看著X光片說是「肩沾黏」,於是開始了一連串熱敷、電療、拉繩的復健療程,一次四十五分鐘,約三個星期即痊癒。不料,今年初舊疾復發,我於是再度走入復健室。
其實,每次花費幾個銅板,復健六次後再看一次門診,算是平民化消費,對需要長期治療者是一大福音。尤其復健師們個個笑臉迎人,細心又有耐性,爺爺奶奶、伯伯阿姨聲此起彼落,溫馨滿室。加上合作無間的分工,將療程掌控得恰到好處,患者不需等待太久;消毒過的毛巾整齊疊放,所有器具用後即刻歸位,動作專業又俐落,即使人再多,都能按部就班搞定。在復健室柔和的樂音中,沒有唉聲嘆氣,只有加油與喝采。
在這個固定的約會團體中,有外傭帶來一百歲的奶奶,有九十五歲仍勇健自己走來的婆婆,還有更多像我一樣的退休主婦。大家一面賣力復健,一面談天說笑,像回到家一樣自在。在這裡,不但肢體得到舒展,也撫慰了孤寂落寞的心,這裡,是我們身心的療癒窩,生命的加油站!
年紀大,身體日趨衰頹,心緒上更需要體貼與調劑,這時,復健室為我們提供了一個休養生息的地方。在這裡,可以看到醫學的成果和奮發的人們,大家都卯足了勁,因為,努力就有機會成功,有信心明天就可能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