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部透過公媒基金會買回華視民股,成為公廣集團一員。圖/林澔一
【本報台北訊】文化部昨宣布公共媒體法修法草案,將訂落日條款,修正條文施行後二年內,將中央廣播電台、中央通訊社與原為公視基金會的公媒基金會整合為一集團、多法人的公共媒體平台。後續完成公聽會、跨部會協商後,十月底前將草案後送行政院審議後,拚年底前送立法院、明年中三讀。
其他修正重點,公媒基金會將依不同族群需要,分設專屬族群頻道,除現有客家電視台、原住民族電視台,也預定明年中旬開播台語頻道。文化部長鄭麗君指出,已與客委會達成共識,這次修法將把客家台納入公媒;待公媒法通過後,再看原民台是否考慮加入。
如此,公媒平台將至少有五大媒體,央廣和中央社的資產和負債將由公媒基金會概括承受,公媒基金會也將積極買回華視民股,並進行組織法修法。
鄭麗君表示,公媒平台需要法制基礎和獨立預算,才能形塑國家文化傳播平台的願景,因此推動將公共電視法修正為公共媒體法,為未來的公媒平台建構較完整的基礎。修法若成功,將是明年完成公媒整合和國際化的第一步。
陳郁秀:樂見買華視民股
公媒平台財源如何挹注?鄭麗君指出,將在文化基本法下成立文化發展基金,以及政府核撥及捐補助、營運收入、投資他事業收入等。在監督方面,她指出,將設立行政、立法、公眾等三方面監督,期許種種努力將讓公媒集團成為航空母艦,把台灣文化帶到世界。
文化部說明,未來公媒董事人數為十一至十五人,將由行政院提名、立法院同意,任期四年,採交錯任期制,每兩年改選一半董事,以利經驗傳承,也改善過去政黨上任就變黨媒的問題。中央社另因有新聞商業事務,將設經營委員會,並設營運長。
公視基金會董事長陳郁秀表示,她擔任公視董事長以來,心中最大的痛就是華視民股,很高興文化部提到會買回民股,讓華視走向正途。她也指出,公視剛與「美國之音」簽約,以後新聞可直接互換,人員也可互相幫助,這樣就可拿到第一手的資料,凸顯在假新聞充斥的今日,可以拿到第一手正確資訊的重要。
劉克襄:看到文化傳播2.0
「公媒法草案讓我看到台灣文化傳播2.0。」中央社董事長劉克襄表示,他說,過去台灣的媒體就像是各種獨立的小艦艇,如今整合成航空母艦,絕對是台灣文化界一場華麗的遠征,只要上路就能成功。
昨天文化部找來各方人士,雖多表示樂見公媒法,但政治大學傳播學院教授、公視董事鄭自隆指出,央廣、中央社屬於國家媒體性質,若要合併,應重新思考這兩家媒體定位,此外也該思考大公廣擁有這麼多媒體,彼此任務會否衝突,例如公視、華視都有新聞部,但公視有比較多補助,華視卻一毛都沒有,如此對華視不公平。
央廣、中央社、華視和公視四家工會,昨天也發出聯合聲明,強調應對全部員工以最小的變動方式,讓公廣人才適才適所,並希望藉由預算的擴大,解決台灣過往投資公媒不足的缺憾,趁修法轉機,補足長期人力、經費的缺口。文化部表示,絕對保障員工權益,也會訂立整合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