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壁畫醫生 再現絲路風華

 |2018.09.04
1905觀看次
字級
樊再軒(右)指導技師修復病害壁畫。圖/取自網路

【本報綜合報導】五十七歲的樊再軒在敦煌莫高窟修復壁畫已有三十七年。他說,坐在壁畫前,內心十分平靜,從不覺得無聊,一晃大半生過去了。

樊再軒近日在修復第一百三十窟,窟內鷹架搭建至窟頂,技師們有的除塵,有的為壁畫「打針」,樊再軒則在鷹架上下穿梭,指導技師們修復。

「莫高窟壁畫中,最常見的病害有起甲、空鼓和酥鹼。」樊再軒解釋,顏料層起甲是泡狀的開裂,首先要把壁畫表面除塵乾淨後,再用注射器把一種凝結材料注射到顏料層的背後,再用木質修復刀,將顏料層慢慢按壓回貼到表面,再用棉球滾壓,使壁畫平整服貼。

樊再軒坦言,起甲壁畫的修復速度非常慢,一名熟練的技師,一天修復的範圍也不過巴掌大,「一個人一年修復十幾平方公尺,那就了不得。大一點的洞窟,就算十幾年也修復不完。」他說,敦煌研究院每年冬天會確定隔年的修復任務,病重到需要修復的洞窟會先「排隊」。

修復病害

永遠做不完

一九八一年,學化學的樊再軒到莫高窟修復壁畫,那時候在莫高窟修復壁畫的人,也就四、五人,如今技術保護團隊上百人,修復量依然很大,「現在病害還在繼續發展,以前比較穩定的洞窟,現在有新的病害在產生。」他說,莫高窟的病害修復,一代代人做不完。

樊再軒說,過去對壁畫的酥鹼病害是「無奈的」,修好之後很快再次酥鹼。他指出,在莫高窟十六窟,最底層的崖體和部分壁畫已被酥鹼侵蝕,酥鹼部分顏料層變成「粉土」,一碰就掉。多年研究病因後,現在採取脫鹽技術修復這一「壁畫之癌」。

「三十年前的保護技術、修復材料都比較單一,也就是『頭疼醫頭,腳疼醫腳』。」樊再軒強調,幾十年來,隨著國家科研技術發展,人們對文物保護的重視和保護理念的變化,現在敦煌研究院已探索總結出一套綜合、科學、完整的保護方法,並從搶救性保護進入預防性保護。

如今,樊再軒「治療」的壁畫病害不僅是莫高窟,還修復過西藏布達拉宮、河南少林寺、山西雲岡石窟等地的石窟壁畫、建築壁畫、館藏壁畫,十分忙碌。

近年來隨著「一帶一路」,敦煌研究院也為絲路沿線國家提供壁畫修復、出土遺址保護等技術支持,樊再軒也走出莫高窟,赴塔吉克斯坦等絲路沿線國家,解決修復技術難題。

愈來愈忙的樊再軒,每次出門總想快點回到敦煌,一回來就想到洞窟修壁畫,每每遇到媒體採訪或學術會議邀請,他是能不去就不去,「來到莫高窟,不僅精美的壁畫吸引我,還有很多前輩的精神感染、激勵我們,對莫高窟有難以割捨的獨特情感。」他說。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