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意殺手】別讓手機剝奪睡眠時間

文/凱薩琳.普萊斯 譯/許恬寧 |2018.09.02
2327觀看次
字級
作者簡介 凱薩琳.普萊斯(Catherine Price) 圖/大塊文化出版社提供

文/凱薩琳.普萊斯 譯/許恬寧

如果分心,就沒辦法投入體驗,也就是無法進入心流。由於手機是分心的工具,我們花愈多時間用手機,就愈不可能體驗心流。

過去要是有人說自己在五分鐘內,一下子感到快樂、難過、興奮、焦慮、好奇、沮喪、被無視、重要、寂寞、開心,或是人生憂鬱無意義,大概會被判定腦袋出了問題。

然而,要是讓我用五分鐘手機,以上情緒我全部能走過一遍,不只五味雜陳,甚至百感交集都有可能。我們的手機就像潘朵拉的情緒盒子,每看一次,就是讓自己暴露在各種不愉快的驚嚇中。你可能接到一封令人煩惱的電子郵件,或是提到你忘了做某件事的簡訊。你可能讀到令你憤怒的新聞、讓你焦慮的股價,或是教你難過的文章。

每天晚上,在你就寢前的兩、三個小時,腦中有個小腺體會分泌褪黑激素,告訴身體現在是晚上,讓你想睡。日光是藍光,早上當日光進入眼睛後方時,大腦會停止分泌褪黑激素。你覺得自己醒了,準備好展開一天。藍光消失時(被黑夜或白熾燈泡的黃光取代),褪黑激素又再次分泌。

猜猜看,什麼東西會發出藍光?答案是螢幕。我們睡覺前如果還在使用手機、平板、電腦,藍光會告訴大腦現在是白天,我們應該要醒著。換句話說,晚上看手機等於在給自己製造時差。看螢幕的時間(尤其睡前時間)除了讓我們較晚睡著,也會傷害睡眠品質。

不過,光線特質只是手機影響睡眠周期的其中一個原因。我們用手機做的事,譬如看新聞、玩遊戲,大都會刺激行動。想像一下,如果你在社群媒體上追蹤的所有人,都和你在同一個房間,背景有電視的聲音,還有好幾個朋友在吵政治話題,你會有多難入睡。基本上,把手機帶上床,就是在讓自己處於那樣的環境。

慢性疲勞會對健康造成傷害,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甚至早死的風險都會上升。想到這裡,教人不得不特別關切手機對睡眠產生的影響。

哈佛醫學院睡眠醫學部(Division of Sleep Medicine)指出,即便只是短期的睡眠剝奪,「都能影響判斷力、情緒、學習與記住資訊的能力,可能增加嚴重意外與受傷的風險」。你疲累時,大腦難以過濾干擾,自控能力不佳,比較無法忍受挫折,而且大腦難以決定哪些是重要到該注意的事、哪些不是。

此外,不需要到一夜無眠的程度,就能造成短期的睡眠剝奪。睡眠醫學部的數據顯示,光是在一周半的時間裡每晚睡六小時(沒睡到七至九小時),「在第十天帶來的傷害,就等同先前整整二十四小時沒睡」,「對於表現的損害,相當於血液酒精濃度達到○.一○%,超過美國酒精中毒的法定限制」。

噢,對了。萬一各位覺得以上顯然跟自己沒關係,別忘了睡眠剝奪愈嚴重的人,愈容易大力聲稱自己沒事——原因大概是他們判斷自身心智狀態的能力已經受損。

手機與心流

心流(flow)一詞由心理學家米哈伊.契克森米哈伊(Mihaly Csikszentmihalyi)提出,用以形容全神投入一場體驗時的感受。人們唱歌、從事體育活動,甚至工作時,都可能感受到心流。你處於心流時,高度活在當下,感覺時間不見了。你的體驗與心智之間的界線消失,渾然忘我,全神貫注,得心應手。心流帶來令人感覺生命豐富的時刻與記憶。

如果分心,就沒辦法投入體驗,也就是無法進入心流。由於手機是分心的工具,我們花愈多時間用手機,就愈不可能體驗心流。

創意是提出新點子的過程。創意需要放鬆的心情與心智空間,而使用手機時很難擁有這兩樣東西。好好休息,創意才會湧現。如同華盛頓特區國家兒童醫學中心(Children's National Medical Center)的睡眠醫學主任朱蒂斯.歐文斯(Judith Owens)所言:「睡眠剝奪會影響記憶、創意、語文創造力,甚至是判斷力與動機。」創意通常從無聊中冒出來,也就是手機努力幫我們避開的心理狀態。

無聊對創意的重要性,可以用林-曼努爾.米蘭達(Lin-Manuel Miranda)的話來總結。米蘭達是才華洋溢的得獎藝術家、音樂劇《漢密爾頓》(Hamilton: An American Musical)的創作人。他受訪時告訴《GQ》雜誌:「我還記得小時候,有一次我和最好的朋友丹尼(Danny)一起坐車三小時。上車前,他從自家前院撿了一根樹枝。整趟旅程,他就用這根樹枝發明各種遊戲。樹枝有時是一個人,有時是某個遊戲的道具,有時他會幫樹枝配音,假裝樹枝是電話。我還記得我拿著我的大金剛電玩(Donkey Kong)坐在他旁邊,心想:媽啊,你拿著一根該死的樹枝自娛了三小時!然後我又想:哇,看來我的幻想遊戲該升級了。」

我讀到這段話時,想到自己應該多花點時間玩樹枝。不過我心中也響起一個憤世嫉俗的聲音:「我敢打賭一定會有人做出相關的App。」

(摘自《和手機分手的智慧》,大塊文化出版)

作者簡介

凱薩琳.普萊斯(Catherine Price)

得獎作家與科學記者,文章散見《美國最佳科學寫作》(The Best American Science Writing)、《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華盛頓郵報雜誌》(The Washington Post Magazine)、《洛杉磯時報》(Los Angeles Times)、《舊金山紀事報》(San Francisco Chronicle)、《科技新時代》(Popular Science)、《歐普拉雜誌》(O: the Oprah Magazine)、《男士雜誌》(Men’s Journal)、《遊行》(Parade)、《沙龍》(Salon)、《頁岩》(Slate)、《戶外探索》(Outside)等等。著有《維他命狂熱》(Vitamania: How Vitamins Revolutionized the Way We Think about Food)、《死前別去的一○一個地方》(101 Places Not to See Before You Die)、《正念》(Mindfulness: A Journal, and The Big Sur Bakery Cookbook)。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