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戲劇館 林澄杉、游阿品 |2018.08.13 語音朗讀 3020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台灣戲劇館全景。 圖/人間社記者林澄杉、游阿品、台灣戲劇館 台灣珍寶楊麗花歌仔戲展示區。圖/人間社記者林澄杉、游阿品、台灣戲劇館 導覽人員展示布袋戲偶。圖/人間社記者林澄杉、游阿品、台灣戲劇館 周末劇場演出「益春送傘」,由劉品均、李思頡演出。圖/人間社記者林澄杉、游阿品、台灣戲劇館 歌仔戲傳習班教學體驗。圖/人間社記者林澄杉、游阿品、台灣戲劇館 歌仔戲落地掃劇照。圖/人間社記者林澄杉、游阿品、台灣戲劇館台灣戲劇館承辦人鄭英珠,扮演回窯之「老生」薛平貴。圖/人間社記者林澄杉、游阿品、台灣戲劇館廖瓊枝親手縫製戲服。圖/人間社記者林澄杉、游阿品、台灣戲劇館北管文物 林午銅鑼。圖/人間社記者林澄杉、游阿品、台灣戲劇館 出煞、祭煞傀儡戲。圖/人間社記者林澄杉、游阿品、台灣戲劇館 金光布袋戲偶 冬瓜丑角(台灣許協榮作品)。圖/人間社記者林澄杉、游阿品、台灣戲劇館 文/人間社記者林澄杉、游阿品 台灣戲劇館設於宜蘭縣政府文化局內,緣於蘭陽平原民風淳樸、戲曲胎息濃厚,台灣代表性劇種之一「歌仔戲」即發源於此;而且台灣以北管樂演奏的漳州系統傀儡戲僅存於此。是台灣首座公立地方戲劇博物館,也是文化部地方特色博物館,更是環保署環境教育設施場所。 宜蘭縣文化局長李志勇說,該館於1986年籌設,1990年4月21日落成啟用,以歌仔戲為主,傀儡戲、北管戲曲、布袋戲為輔,3層樓建築約4百餘坪空間。 為散播戲劇種子,繼續將珍貴技藝往下扎根,於2002年附設「台灣戲劇館歌仔戲傳習班」,長期培訓學員,傳習內容包括本地及改良歌仔戲,分前場班、後場班,並將成果展現於台灣戲劇館周末劇場,融入環境教育課程,參與公益性、文化性活動演出,積極推動台灣民間戲劇。 文化部冀望地方戲曲在地生根,台灣戲劇館籌設之初,就延請中國文化大學戲劇學系中國戲劇組畢業的鄭英珠,承辦戲劇館典藏規畫、研究發展、教學傳承、活動推廣等工作,30餘年如一日,2007年榮獲宜蘭縣政府暨所屬機關績優員工。 鄭英珠擅長歌仔戲,熟悉生、旦角色,歷年來深入學校、社區及樂齡、長壽俱樂部等場所,擔任講師,推廣民間戲曲不遺餘力,並曾參與羅東福蘭社和宜蘭暨集堂之北管子弟戲、漢陽北管劇團之獨角戲表演,以及壯三新涼樂團、台灣戲劇館歌仔戲傳習班之本地歌仔戲表演。 台灣戲劇館的文獻典藏豐富,整理管理及保存系統健全,肩負戲劇文物暨戲劇展示、戲劇調查與研究出版、戲劇薪傳教育暨研習、戲劇表演推廣、環境教育課程功能。未來將走向數位化系統,導引觀眾成為學員,安排基礎課程,粉墨登場演練,接引更多成人及小朋友參與,並結合西方童話故事,設計「白雪與魔鏡」、「人魚公主」等劇場,冀望迸出東西文化結合的燦爛火花。 台灣戲劇館本館館舍共3樓,主體為文化局B棟,內含展區、教育推廣區、典藏及辦公空間。視聽圖書室則位於A棟1樓。 第一展覽室:「鑼鼓喧天話北管」特展暨「台灣第一苦旦─廖瓊枝」展示專區,典雅細緻與挑高式的展示空間,除了不定期推出各類戲劇專題特展,並提供戲劇出版品販售及諮詢服務。 第二展覽室:「蘭城偶事」特展暨「相招來弄布袋戲」學員成果展。位於2樓,屬一完整而靈活的展示園地,以布袋戲、傀儡戲等偶戲類展覽為主。展場外區並設有體驗區,為歌仔戲傳習班上課場所,免費出借戲偶供有興趣民眾親身領略操偶的樂趣。 第三展覽室:「認識歌仔戲之美」常設展、「無私傳燈、蘭陽傳樂育才的風範─張月娥專區」、「歌仔戲皇帝─楊麗花」常設展示專區。固定展示礁溪協天廟戲台模型,並不定期推出以歌仔戲為主題之各類文物資料展。展場外設有休憩區及劇場區,免費出借戲服供民眾扮演體驗,另設有戲劇人物模型,可供合影留念。 視聽圖書室:位於宜蘭縣政府文化局A棟1樓,設有服務台、檢索區、期刊閱報區、多媒體資料區、圖書資料區,蒐藏資料以傳統戲劇為主,有圖書、手抄劇本、視聽品及劇團和藝人檔案、剪報等,提供民眾入館借閱使用。 歌仔戲種類的演變 落地掃歌仔戲: 在鄉野廣場就地表演或迎神遊行時沿街演出,又喚「土腳趖」,屬業餘性質。 野台掃歌仔戲: 又稱草台掃歌仔戲、外台掃歌仔戲。幾名歌仔戲子弟登空戲台表演,開始吸收其他大型戲種的身段、服裝、道具等,形成新劇種,活躍、穿梭在酬神廟會暨台灣各角落。 內台歌仔戲: 室內劇院售票演出,舉凡燈光、布景、音效等,愈加講究,是歌仔戲黃金年代。 廣播歌仔戲: 從舞台表演藝術轉型傳播媒體,透過電台頻道播出,劇情大幅增長,豐富了歌仔戲內涵及演唱技巧。 電視歌仔戲: 1956年拱樂社拍攝第一部黑白電影《薛平貴與王寶釧》,1962年隨台視開播,搬上螢光幕,隨之中視、華視三台歌仔戲節目,相互較勁,為歌仔戲歷史寫下光輝一頁。 重要展品 廖瓊枝親手縫製戲服 從小失去母親,過著漂流苦難日子長大的廖瓊枝,為了想得到一雙鞋子,進入戲班學戲;在困苦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用感情唱出她悲慘的人生,自己也學習親手縫製多件戲服及珠花頭飾。 出煞、祭煞傀儡戲 「宜蘭新福軒傀儡戲偶─童生」。出煞、祭煞用傀儡,主要請「鍾馗」擔任,火災由「水德星君擔任出煞、祭煞,正戲則先祭拜「相公爺」(戲神田都元帥),擔任出場請神。 北管文物 林午銅鑼 談起林午鐵工廠,是宜蘭縣境內知名的鐵工廠,以製作銅鑼聞名遐邇。林午鐵工廠第三代傳人林浩賢表示,台灣戲劇館所陳列這面銅鑼,直徑達5尺,為1991年所打造,是戲劇館鎮館之寶,每逢重大節慶,都會搬出來亮相,2017年全運會,也經由鐵工廠人員協助,安置在宜蘭運動公園體育場,象徵太陽高高升起。 金光布袋戲偶 冬瓜丑角 (台灣許協榮作品) 布袋戲又稱掌中戲,台灣最風行、同時是較易操控學習的偶戲,有傳統布袋戲、金光布袋戲及電視布袋戲等表演型式。 前一篇文章 長榮海事博物館 下一篇文章 郵政博物館 熱門新聞 01【視覺DJ】湧泉洗衣池2025.04.2702【詩】海天合抱的課題2025.04.2903傳證長老圓寂 弘法度眾利群生2025.04.3004全台桐花盛宴 追逐五月雪2025.04.2805【遊藝筆記】又見春光到楝花2025.04.2906【紀實攝影】花開花落 把握善美因緣2025.04.2707【閃文集】獨立與愛情的象徵2025.04.2908北海道場首屆三皈五戒 佛子滿法喜2025.04.2809清德寺熱心公益 南投縣府感謝佛光山 2025.04.2810社論--國民黨該反省2025.04.27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桃園‧大溪 山環水繞景如畫 流連忘返碧波間新竹縣.關西鎮 地形貌似彩鳳飛 風景秀麗美里庄 作者其他文章呂美麗精雕藝術館 落實生活藝術 呈現人間真善美推動佛光會務 精英腦力激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