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曹麗蕙台北報導】歌仔戲是台灣的傳統戲曲,隨著社會變遷,曾歷經幾番大起大落。一九五○
年代創設「廣播歌仔戲」的劉鐘元,八五年自組「河洛歌子戲團」,眼見傳統戲曲日漸粗糙,他在九○
年大聲疾呼「精緻歌仔戲」的口號,希望能全面提升歌仔戲的藝術成就。
一九五○年代,劉鐘元在廣播電台負責業務工作,突發奇想地將歌仔戲帶入廣播,沒想到此一創舉獲得熱烈回響,開啟廣播歌仔戲的風潮,劉鐘元也深深喜歡上這屬於台灣的傳統戲曲,便在八五年自組「河洛歌子戲團」,演出型式轉為「電視歌仔戲」。
直至一九九○年,劉鐘元驚覺台灣歌仔戲的演出、製作水準日趨下降,尤其是劇情的編排上,只要主角遇到困境,最後都由「神仙」出面解決的情節,最讓他不以為然,所以劉鐘元打出「精緻歌仔戲」的口號,期盼引領傳統戲曲更加精緻化。「河洛」並在同年身體力行,推出叫好叫座的「曲判記」,還首度登上國家戲劇院殿堂,不僅票房賣座,佳評亦如潮水般湧入。此後,「河洛」即朝「電視」與「舞台」雙向並行。
到底何謂「精緻歌仔戲」?就是不論演員、舞台、劇本等各方面均以高標準要求,絕不任意敷衍。例如,「河洛」著重演員的整體表現,不會只偏重主角的演出,即使是配角,身段、服裝、唱腔、演技依然要有完美的呈現。此外,「河洛」的另一強項為「劇本」,情節要合情合理,演員內心世界要刻劃深入,歷史的考證更是一點也馬虎不得。
劉鐘元表示,「河洛」現今沒有經費自己養一批專業演員,但由於「河洛」製作的戲劇精緻又好看(如「曲判記」、「天鵝宴」、「秋風辭」、「欽差大人」、「彼岸花」均是膾炙人口的劇碼),演員發揮空間很大,每當有新戲推出,包括石惠君、吳由美、暘驊、王金櫻、小咪、許亞芬以及郭春美等眾多台灣知名的歌仔戲名伶,都會受號召前來共襄盛舉。
從事製作歌仔戲已逾四十多年的劉鐘元指出,歌仔戲是台灣文化特色的代表,卻未被政府強力提倡,實在很可惜,他認為政府應該多予補助,讓歌仔戲團得以繼續生存,而戲團本身也應下校園,向年輕學子扎根,讓年輕一輩領略歌仔戲之美,台灣傳統戲曲才能持續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