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人:孫立群 台北市立大學 副教授
筆者在上月二十八日為文提到 「奧會模式」,以及前奧運選手紀政女士領銜提案的「以『台灣』(Taiwan)為全名申請參加國際運動賽事」所可能帶來的後續影響。我國若未遵守「奧會模式」,最無害的結果是國際奧會說NO,然後當沒事發生過;稍嚴重的話,可能被停權或取消承認;最嚴重的結局則可能是喪失會籍及參加相關國際運動賽事的權利。筆者當時認為,以我國在國際上的艱難處境、兩岸關係以及對岸打壓我國的力道,最無害的結果發生的機率應該是很低的。
雖然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在五月二日至三日於洛桑召開的執委會中決議「不予核准任何中華台北奧林匹克委員會名稱的改變」,但是紀政女士五月十日卻在媒體上掛保證:「任何一個選手跟教練大家放心,公投的事情而造成我們選手失去比賽的機會那是不可能的」。
沒想到,就在七月二十四日,東亞奧林匹克委員會(EAOC)舉行臨時理事會,會中以七票贊成、一票反對、一票棄權,通過取消二○一九台中東亞青年運動會的承辦權。EAOC這招真是來得又快又狠!紀政女士的信誓旦旦,立刻成了不折不扣的「幹話」!
在二十四日EAOC的臨時理事會中,主席劉鵬和祕書長宋魯增都提到因為「正名公投」所帶來的疑慮與影響。宋魯增祕書長因此提出:「……為了確保東亞地區運動的健康發展,捍衛奧會模式的尊嚴、以及奧林匹克活動的獨立性和自治原則,建議取消二○一九台中東亞青年運動會」。就在二○一九台中亞東青年運動會的承辦權被取消後,台灣社會上瀰漫著痛斥老共的聲音,更有甚者,執政黨及提出公投的人開始怪東怪西,怪中華奧會退休幾十年的員工「告密」;當然也一定要怪國民黨勾結老共欺壓台灣。很不幸的,這麼多的聲音中,除了中華奧會清楚說明維護「奧會模式」的立場外,完全聽不見中央、台中市政府對EAOC這些「指控」的答辯,更聽不見任何的「解決問題」方案。最奇怪的是,紀政呢?不是自信滿滿的說失去比賽機會是不可能的嗎?
中華奧會在二○一四年胡志強市長任內取得二○一九年首屆東亞青年運動會(EAYG)的承辦權。這是東亞青年運動會的第一屆,這是中華奧會承辦奧運體系賽事的第一次,這也是台中市主辦國際體育賽事的第一次。由於EAOC的肯定,我國才能同時享有三個「第一次」。更重要的是,這是東亞地區十四-十八歲的青年,第一次擁有專屬於他們的奧林匹克體系運動會。本次賽事一旦取消,不但台中市公私部門所投入的所有資源付之一炬,近二○○○名十四-十八歲的運動選手將再也沒有機會參加奧運體系的東亞青年運動會了,因為四年後他們都已超齡了。
讓我們回到最基本的出發點,到底是讓我們辛苦訓練多年的選手們有參加比賽的機會重要?還是參賽隊伍所使用的名稱重要?以目前的情勢看起來,想要兩者兼得確實幾乎是不可能。執政者、紀政女士、 發起並提出「正名公投」的二十一個民間團體,可不可以用簡單的語言,明白地告訴我們,選手參賽的權益在您的心中排在第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