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國內農產品也有產銷失衡、價格暴跌的案例,卻沒有今年多,而引發如此大的民怨,外界多所指責,不是因問題更嚴重,而是農委會高官面對問題的態度與作法,導致決策與執行面都出問題,讓農民怒火愈燒愈旺。
遺憾的是在最新一波內閣改組中,曾遭蔡總統和總統府祕書長陳菊點名要檢討,最該被究責的農委會,竟然只撤換了農糧署署長,而農委會高層不動如山,明顯棄車保帥,外界對此作法觀感不佳。
此種不願面對問題核心的和稀泥作法,讓民眾對政府處理農業產銷失衡的決心和能力大打折扣,根源不除,產銷失衡的歹戲恐怕還會持續。
傳統農業看天吃飯,也容易發生產銷失衡的狀況,非台灣獨有。只是我國官員習慣透過補貼救助手段,來處理農產品產銷失衡問題,且船過水無痕,高層只在乎短期宣傳效果,下屬自然無心於研擬中長期的解決對策;尤其一碰到選舉,大量補貼收購已經成為執政黨施政無能,安撫民怨的唯一法寶。
這些措施或許有短暫效果,卻無助於問題的根除,等風波平息後,農民還是會拚命種,反正最終政府會為選票來善後。
農委會處理農產品產銷失衡,已有多年經驗,卻始終無法讓農民滿意,由於政治凌駕專業,許多措施都是長官說了算,且經常遇到政治就轉彎,讓政策效果大打折扣。
例如為有效掌握源頭管控,避免一窩蜂搶種,政府鼓勵農民種植要申報,如不配合,事後都不應該納入政府產銷失衡救濟措施、天然災害救助、農民保險補貼、有機肥料補貼、耕鋤補助的對象。
現行相關措施各行其是,沒有環環相扣,一碰到選舉,民代「關切」就妥協,讓守法農民失望,配合意願自然低落。
只是這樣的問題不曾被認真檢討修正,反而輕易被操作成是在野黨在操控,轉移焦點,讓產銷銷失衡困擾無法獲得有效的解決。這正是國內農產品產銷失衡有別於國外,層出不窮的原因。
李武忠(台中市╲農經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