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嘉應(嘉義縣╲水利技師)
今年氣溫連創新高,梅雨鋒面遲遲不來,水庫大都見底拉警報,台南和澎湖已實施第一階限水,政府需要在抗旱上有明確的方法,才能安民心,並增加企業投資設廠信心。
抗旱三法不離開源、保育與節流,台灣因過度開發與濫墾,很難再找到合宜的水庫工址,高屏大湖、曾文越域引水,以及列入前瞻建設的曾文、南化水庫聯通管工程,都有民粹抗爭,影響開源。
幸好立法院適時通過了《水利法部分條文修正案》,增加「逕流分擔與出流管制專章」,要求一定規模以上的土地與建築開發者,必須共同分擔滯洪、蓄水責任,給予新建海綿城市的誘因,填補開源之不足。
非法地下水井超抽,導致地層下陷,違規電鍍工廠汙染地下水,加上都市陸續開發為水泥叢林,全台老舊水管換新遲緩,漏水率經過多年努力,平均仍高達百分之十八點五三,水源的保育成效不佳。幸好,可年省近七億元清淤費用的曾文水庫防淤隧道,剛剛完成,石門水庫阿姆坪防淤隧道也已經動工,其他水庫也加強清淤,增加蓄水量可期。
至於節流,台灣水價是世界第三低,且多年來未調漲,研議中的漲水價,只鎖定三成五用水的大戶,占比約六成五的家庭用戶,因執政者考慮物價與選票因素,暫時不動。
其實,最該節水且最能收節水成效的,應該是沒有節水習慣的一般民眾,而不是滴水必較的企業。
四十年前,台灣每戶人口數平均約四人以上,現在少子及高齡化,每戶人口數平均已降至約二點六人,獨居戶幾乎占一成,但用水基本度數仍維持每月每戶二十度,每度七塊多,高基本度數間接養成浪費習性。
台灣是世界缺水地區之一,顯然,政府在開源、保育與節流上,仍有很大改善的空間。
筆者建議,家戶用水基本度數減半,民眾廣施節水教育,參考夏季電價適度採用「旱季水價」與省水優惠價。
並加強取締農地非法種工廠,山坡地保育區林業用地,不再因民代壓力解編。
逐步將都市發展更新為兼具防洪、防旱、降溫、減碳、防汙,可滲水、透氣的海綿道路,如此才能稍減水荒,增強抗旱能力,穩定企業投資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