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大學 典藏佛教美術圖典

Tracy Lau |2018.06.01
1918觀看次
字級
英文版《世界佛教美術圖說大辭典》在牛津大學沃爾森學院舉行捐贈儀式。 圖/人間社記者Miaolung

【人間社記者Tracy Lau倫敦報導】倫敦佛光山住持妙祥法師、妙隆法師、英文讀書會帶領人以及青年學者讀書會代表,於五月三十日前往牛津大學沃爾森學院(Wolfson college)捐贈英文版《世界佛教美術圖說大辭典》。此次捐贈儀式推動雙邊交流合作,為佛教文獻藝術典籍研究創造機會,也進一步為人間佛教走進英國頂尖學府打下堅實基礎。

捐贈典禮在牛津佛學研究中心(Oxford Center for Buddhist Studies)主任甘布理奇教授(Prof. Richard Gombrich)致詞拉開序幕。他表示,一九九二年倫敦佛光山寺落成,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前往英國,他與大師同桌吃飯,雖然兩人語言不通,大師微笑,跨越語言的隔閡,讓他留下深刻印象,「非常感謝佛光山捐贈《圖典》,提供牛津佛學研究中心學者及學生們重要資源,期待未來能與佛光山有更多合作機會。」

大師發心

眾緣成就巨作

妙隆法師介紹星雲大師佛教藝術理念,法師表示,佛光緣美術館不「收藏」世界珍貴文物,而是透過展覽、舉辦教育推廣,促進親子及人際關係和諧,將佛教文化以親切的方式傳播到社會中,用佛法智慧教化人心,以開放的形式連結民眾生活。

英文讀書會帶領人Maisie Astbury詳細介紹《圖典》,是集結三百個道場、一百四十位學者、超過四百位義工、跨越十六個國家地區的智慧與努力,共創二十冊宏偉巨作,是佛教美術歷史上的崇高之舉,也在人間佛教藝術弘法之路留下輝煌一頁。

Maisie說,若不是這麼多專業人士和義工,追隨星雲大師的理念,貢獻他們的時間和精神,就不會有今天的《圖典》。星雲大師的發心感動許多人,而義工們的付出,也幫助成就了星雲大師推廣佛教的大願。

倫敦佛光山青年學者讀書會的六位青年代表,分享了自己對佛教藝術的理解,其中最為特別是台灣的謝函霖,她憑藉對人間佛教和藝術的熱愛,加入圖典索引編輯和翻譯部分的長期義工行列。回顧編輯圖典的心路歷程,謝函霖說:「星雲大師出版了可視為世界第一的佛教美術全集,不僅完成了一個多年的心願,更以不同的方式光大了佛法。除了重要的美學元素,讀者也應重視以文字所顯現的內容。願以文字做慈航,廣度芸芸眾生。」

隨後,倫敦大學學院教育哲學博士生孫千雅表示,此次參與捐贈儀式,讓她有機會看到從七世紀以來,在中國、印度、泰國及日本等地許多藝術家繪製佛陀和菩薩的肖像。鋼琴兼美聲歌唱家鄒谷天以東西方繪畫對比的視角,總結《圖典》中佛教繪畫中散點透視原理的運用,在移動的視點下,禪的韻味,油然而生。

佛物寶庫

圖典不可思議

倫敦大學的陳韋憫講說佛教工藝,在密教中,建好的曼陀羅必須及時摧毀,教導人們不執著,「凡有所相,皆是虛妄」。倫敦大學政治經濟學院的劉鑫瑩則分享光影明暗在石窟造像中的運用,特別是世界遺產莫高窟,以佛教藝術的形式把千年前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沉澱在歷史的長河中,留給後人一座恢宏寶庫。

最後,林銘分享《圖典》很特別的一冊《人物》,是佛教文化藝術不可缺的一部分──星雲大師。他說,因為大師年輕時,每到一處都會節省吃飯的費用,收集各種的佛教藝術作品,以保護佛教歷史文化。青年代表的閱讀分享,激發了在場的佛教系教授和圖書館研究員的濃厚興趣。他們選取喜歡的圖冊,一邊翻看,一邊和青年交流討論星雲大師和佛教藝術。他們都表示,這樣一套珍貴的《圖典》令人讚歎,不可思議。

牛津大學佛教研究中心的Susan Gianni 教授表示感謝《圖典》的捐贈,為日後研究提供寶貴機會,以後要常來圖書館翻看。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