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社記者劉鑫瑩倫敦報導】英國肯特大學上月二十九日在坎特伯雷大教堂會議廳舉辦人間佛教論壇,主題是「從自利利他來看人間佛教的慈悲觀」,有二十位學者專家參與,發表九篇相關論述,倫敦佛光山住持妙祥法師、妙隆法師、青年學者讀書會會長Ricky Wong、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研究生Tracy Lau出席研討會,除了聽取專家發表,也以「菩薩道利他的思想」介紹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模式。
論壇在肯特大學社會人類學系教授Dr. Jonathan Mair、劍橋大學社會人類學系主任Prof. James Laidlaw合作下,邀請劍橋大學、肯特大學、牛津大學、倫敦大學、伯克貝克學院的學者們發表論文,研究涉獵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西方哲學、東方民間宗教等不同領域。
一開場,Dr. Mair提及星雲大師談菩薩的特點:慈悲和無我。他說,當菩薩看到眾生受苦,發起慈悲心,要幫助眾生遠離苦海,所以慈悲是大乘佛教自利利他的主要動力,這和人類學研究中的利他倫理實踐相互契合,也啟發倫理研究中探求自我和他人的關係。藉此緣由,妙隆法師講述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菩薩道精神,自利和利他的關係。Ricky Wong及Tracy Lau則發表,現代社會實行三好、四給、五和重要性。
劍橋大學社會人類學系主任Prof. James Laidlaw指出,人間佛教對自利和利他的關係,做出強有力的和解,取消兩者對立性。人間佛教的五和就是推己及人,把自我、家庭、社會、世界聯繫在一起。英國皇家人類學學會名譽會長Prof. Jonathan Benthall則說:「所有的佛教都是人間性的。」倫敦大學伯克貝克學院Prof. Hallvard Lillehammer表示,人間佛教關注個人和周遭的人事物,在紛擾的世間,從中獲得安靜和諧,這些和西方傳統下對倫理道德的關注很相似,讓他印象深刻。
妙祥法師表示,非宗教學系的教授們,從擅長的角度,看到人間佛教的特色及實踐,未來將舉辦更多相關主題的論壇,由學校結集成專刊或學報,在另一個學術領域,研討人間佛教對人類發展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