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蔡祐宜(專業經理)
近期九五無鉛汽油升破三十元大關,開車族在享受了幾年的低油價後,又逐漸感受到油價上漲的壓力了。
自二○一四年原油價格大跌以來,最近半年油價又悄悄爬了上來。北海布蘭特原油正逼近每桶八十美元大關,自一月以來已上漲兩成,比起二○一五年的低點,高了將近一倍。
油價上漲的主因是供需趨緊以及地緣政治的影響。
需求方面,過去三年來全球原油日需求量增加逾五百萬桶,今年底全球原油日消費量預估超越一億桶,其中超過三分之一的需求來自亞太地區。
供給方面,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與俄羅斯等國減產,且前幾年所建立的超額庫存即將消化完畢;美國頁岩油亦供不應求,預估今年將增產百分之十,但增加的產量都被新增需求所吸收,因此無法壓抑油價。此外,OPEC與俄羅斯合作愉快:若油市庫存量恢復到接近正常水準,多數交易商與分析師都認為,OPEC與俄羅斯等國將不會結束減產。
其次是地緣衝突風險升高。美國總統川普宣布退出伊朗核子協議,將對伊朗實施「最高程度」的制裁,加重地緣政治風險和油市不確定性。
委內瑞拉經濟與政治陷入危機,每日產油量已下降逾五十萬桶。本月二十日委國總統馬杜洛連任,川普也可能對其實施包括石油出口等進一步制裁。
沙國與葉門反抗軍之間的衝突,葉門反抗軍有伊朗支持,多次對沙國石油設施發動攻勢。
雪上加霜的是,原油以美元計價,而美元指數近兩個月持續攀升,外界愈來愈擔心許多經濟體將受到打擊,特別是依賴進口石油的亞洲。成本大漲可能帶來推升通膨效應,將同時打擊消費者及企業。
根據路透研究及統計門戶Numbeo的數據,在印度、越南或菲律賓等發展中經濟體,燃料成本約占一般人薪資的百分之八到九。但在日本或澳洲等富裕國家,則僅占百分之一到二。
筆者在經濟部能源局的網站查到,民國一○六年台灣石油進口值占GDP的比率為百分之四點五三,而在民國一○三年以前,這個比率在百分之九以上,若將油價變動的影響消除,事實上我國的石油進口值占GDP比重,近三年約下降了兩到三成。
根據學者的研究,油價上漲影響我國CPI上漲率中最大的部分是交通類,顯見民眾最有感的還是開車或騎車成本增加,或計程車與客運運價的上升。不過汽車工業的趨勢是積極發展油電混合車與電動車,而汽柴油車的新車也比舊車的油耗節省許多,是台灣石油進口值占比下降的原因之一。若政府能加速淘汰老舊車輛的使用,相信對於減少石油的進口量也會有明顯的助益。
事實上,油價上漲對台灣經濟的影響也不純然是負面的。
台灣是全球第十二大石化工業國,直接產值二兆元,間接產值七兆元,相關產業就業人口超過三十萬人。石化業上中下游產品出口,包括石油化工原料、礦產品,以及塑膠、合成橡膠、合成纖維等,更是占了台灣總出口值的百分之四十至五十。
像前幾年油價下跌,石化產品上中下游的產品售價也會跟著下跌。因此我們經常可以看到,當原油價格下跌時,石化產業的獲利與股價也會跟著下降。
根據台灣經濟研究院的統計,台灣的出口,和油價走勢的正相關性高達百分之七十五,也就是說,油價每跌一塊錢,台灣的出口會跟著減少七十五分。因此此波油價的上漲,對於石化產業的獲利與整體的GDP也有正面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