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揚明(台北市╲資深媒體人)
美國與中國大陸在一場即將爆發的貿易戰中,達成了妥協。雖說對最後的結果,美國媒體多認為是美國做了讓步,台灣有學者卻認為是大陸妥協;但無論如何,至少在現階段都是一件值得慶幸的事。
嚴格而論,這次美國與大陸的碰撞,並不僅只是一場貿易戰,更多的是一場攸關未來主導與發展的爭霸戰。
其次,這場中美貿易戰事並未結束,最多只能說是雙方從一個可能造成明面上各方皆傷的情境,轉而成為雙方暗地裡較勁的狀態;換言之,這只是一個階段性的妥協,緊張的根由並未消除;我們可以說,這將會是一場真正的持久戰,而且時不時的就會發作一下。
倒是美國白宮首席經濟顧問柯德洛說的最真實,雙方的談判並沒有達成「協議」,「那只是兩個大國之間的一個公報而已」。
如果從美國與大陸在這次達成協議的聯合聲明中來看,被雙方所處理了的部分,只是明面上可見的東西;一如大陸貿易談判率團的副總理劉鶴接受媒體採訪表示的,「此次經貿磋商的最大成果是雙方達成共識,不打貿易戰,並停止互相加徵關稅」。
但對於真正足以影響未來發展的要害之處,亦即在未來長遠的發展主導之爭,雙方的說法中,不是輕輕帶過,就是避而不提;或至少說,在現下的訊息中,並沒有完整呈現出現。
例如,劉鶴說,雙方將在能源、農產品、醫療、高科技產品、金融等領域加強貿易合作,「既可以推動我國經濟轉向高質量發展,滿足人民的需要,也有利於美方削減貿易赤字」。
在其中,北京真正在意的是高科技與能源,可是並沒有點明「中興」與「華為」兩案,更未提及二○二五年的「製造強國」;但這卻是北京當前發展概念中的重中之重。
此外,被點名的「金融」一項,在美國的計算方式中,其實根本就不在商品貿易的項目中;而且就歷年來的數字而言,美國在這個項目的年盈利,根本就不曾低於二千億美元;如果把這個項目從「收支平衡」項下,搬到貿易平衡的項下來計算的話,其實也就差不多是北京這回所承諾的數字了。
所以真正的問題還是會回到美方所要求的「智慧財產權」與北京所在意的「高科技產品」的品項上。於是先前所不見的「中興」、「華為」、「五G」與「晶片」就隱然在其中了。
毫無疑問,北京不可能就此放棄二○二五年的製造強國之夢,因為這涉及未來整個大陸的發展;美國也不可能就此放棄現下乃至未來繼續主導全球的地位;所以一個最清楚的說法必然是,「且待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