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芝加哥電】醫學研究者在美國腫瘤醫學會第四十三屆年會上指出,藉由腫瘤的分子生物標靶篩檢,可找出比針點還小的顯微腫瘤,提早殲滅癌細胞。另外,末期肝癌患者每天服用兩次四百毫克的標靶藥物Nexavar,存活期可從七點九個月延長到十點七個月,病人常見的副作用是腹瀉及皮膚起疹、疲憊。
知名癌症預防學者、安德生癌症中心教授利普曼認為,體積小於一立方公釐的顯微腫瘤,儀器看不見,手更摸不到,但分子生物標靶的研究進展,可望使預防和治療合而為一。
他說,在頭頸癌、肺癌、乳癌、口腔癌的病人上,都有上皮細胞生長因子接受體的基因異常情形,若能早期偵測到,使用鎖定此一基因異常的篩檢工具及藥物,即可讓顯微腫瘤無所遁形,進而扭轉細胞的癌化之路。
台大醫院血管新生研究中心主任張金堅舉例說,嚼食檳榔是口腔癌的危險因子,未來刮下檳榔紅唇族的一點口腔黏膜,檢測上皮細胞的基因變化,即可推算罹患口腔癌的危險程度,給予標靶藥物的治療。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癌症中心主任侯明鋒則說,目前標靶藥物多半用於治療腫瘤組織已經轉移的癌症病患,未來的新趨勢是標靶藥物同樣也能鎖定目標,提前治療幾年後可能發生的癌症。
此外,臨床試驗顯示,末期病患使用標靶藥物治療肝癌,可以使存活率延長四成四;至於癌細胞轉移到肝臟的大腸癌患者,先化療再開刀的療效最好,在一份以化療藥「益樂鉑」錠與葉酸抑制劑5FU的治療組合的報告中,患者化療後再開刀,追蹤三年後,存活率可增加一成左右。
張金堅指出,新的輔助性化療加上「癌思停」或「爾必得舒」等標靶藥物是未來趨勢,所以轉移到肝臟的大腸癌患者,仍有治療機會。
在一份研究中,以「爾必得舒」與化療藥物治療轉移性大腸癌病人,病人的無病存活期可延長一成五;之前也有研究顯示「癌思停」加上化療,患者的無病存活期可長達兩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