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偏鄉公路客運載客數少、虧損多,交通部公路總局去年補助三百三十一條公路客運偏遠路線,金額就高達六億五千萬元。為提升偏鄉路線經營效率,公路總局研擬調整補貼制度,將受補助路線再細分為「偏遠」、「一般」、「潛力」路線,依績效、營運狀況決定補助金額,預計上半年報交通部審核。外界擔心恐降低業者經營意願,影響偏遠民眾權益,業者則提醒政府謹記補貼背後的社會責任。
據公路總局規畫,未來偏遠客運補貼將改採「分群管理」,虧損路線必須百分之百行經偏遠路線,加上平均每名乘客受補貼金額達一百五十元以上,才能納入「偏遠路線」補貼。
「潛力路線」代表有機會盈利、不須接受補貼之路線,現定義為百分之百行經非偏遠鄉鎮,且每車行駛一公里的載客數超過九人。公路總局解釋,根據計算每車一公里載客數達九人以上,該路線就會達到損益平衡,因此未來將採績效制,依乘客數量決定獎勵金額。
不符上述兩種定義的則為「一般路線」,固定班次一線有虧損辦法補貼,但預約班次若未出車,僅補貼部分固定成本項目。
鼎東客運負責人施凱嚴表示,載客數逐年減少,問題不在業者經營管理不善,而是受到外部環境影響,包括台東縣人口外流嚴重、出生率降低、自有運具比率高,即使業者買了高級歐洲車輛、規畫完善管理制度等,乘客數量就是有限。
施凱嚴說,政府總是一味要求業者提出改善計畫,要求業者發展觀光客,問題是這些偏遠路線根本不是觀光路線,如為了增加載客率而調整路線,難免影響當地民眾權益,他建議政府應顧及偏遠地區民情,扛起社會責任。
公路總局表示,修法是盼虧損補貼制度更有效運用,未來會辦說明會與業者充分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