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斷層20年 服飾商圈快消失

 |2018.04.03
3518觀看次
字級
五分埔是台灣最大成衣批發地,但店家面臨網路及國外平價時尚品牌競爭,經營更加艱辛。圖/莊琇閔

【本報台北訊】北市五分埔商圈是全台最大的成衣服飾批發地,全盛期多達一千三百家店,同是服飾批發大本營的艋舺服飾商圈,一樣是成衣自產自銷。但隨網購興起,國外「快時尚」服飾品牌衝擊,經營陷入困境。商圈業者表示,台灣製衣成本高,縫紉人才斷層已二十年,如再繼續仰賴批發中韓服飾,台灣成衣業恐因缺乏特色嚴重萎縮。

五分埔商圈促進會理事長陳永昌指出,以前五分埔以批發為主,樓上或店面後方就是成衣製作廠,從設計、打版到縫製都獨自完成。早期衣服都是店家自己製作批發,才形成此批發商圈,但現在製造的根沒了,自然容易跟著市場景氣隨波逐流。

位於北市西區的艋舺服飾商圈,商圈促進會理事長洪傳雄在當地經營服飾業四十八年,經歷當地服飾業起落。他回憶,過去大理街一帶幾乎是不夜城,夜裡仍有一群人趕工製衣,但大陸服飾製造業興起後,在台灣製作,單是工資成本就是批發大陸成衣的成本,業者自然轉向大陸採購。

台灣成衣業不敵大陸低價,不是外移就是結束營業,洪傳雄說,加上原來設有縫紉科的高職都轉型設計,成衣製造人才產生斷層。現今艋舺商圈三百多家店中,雖仍有店家堅持台灣製造,但車衣只能找家庭代工,年齡層也都在五十五歲以上,無法像早年一樣大量化生產。

在五分埔販售韓國服飾的楊小姐表示,網購業者不需房租、水電,現在不但有專門帶團至韓國東大門採購的批發團,甚至可直接向大陸淘寶訂拷貝韓國服飾的低價成衣,對店面衝擊很大。

她說,過去批發客約占整體營業額七、八成,現只剩六成左右,若要顧店又發展網購也忙不過來,只能先從臉書直播銷售開始。這幾年,她看到不少年輕人不到一年就把創業金燒完,黯然關店退場。

在網路拍賣、國外快時尚品牌夾擊下,北市五分埔、艋舺兩服飾商圈在困境中求變。五分埔商圈因位在住宅區,營業型態限制多,商家希望北市府鬆綁,讓更多商業型態進駐。而艋舺服飾商圈,因萬華雙子星啟用帶來觀光人潮,業者視為轉型商機,盼市府仿照韓國東大門型態,補助經費行銷。

業者盼政府伸援手

陳永昌表示,商圈零售客群逐漸增加,若只有服飾店可逛,太過單調,不少業者盼鬆綁,比如設咖啡專賣等特色街道。北市府商業處商業輔導科長蔡立韋表示,都發局已同意在信義區通盤檢討中納入考量,初步希望從土地使用分區鬆綁開始,放寬經營行業。

洪傳雄表示,雙子星啟用後新飯店開幕,商圈人潮明顯增加,商圈還有一成專門販售台灣製造服飾,不該輕易放棄成衣產業。他以韓國東大門為例,政府助力是一大原因,每周六日都會舉辦服裝秀,市府如能補助常態性服裝秀,有助提高商機與商圈定位。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