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國際知名的《科學》期刊,三月三十日引用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公布的調查報告,指出中研院生化所前所長陳慶士在該校任職期間完成的八篇論文「有意篡改數據」,建議他「立即撤稿」。中研院昨證實此事,並指出這是台灣學者在國際上「所受處分最嚴重的一次」,重創台灣國際形象。
《科學》期刊引述調查報告指出,陳慶士在二○○六到二○一四年發表的八篇論文中,有十四處「偏離了圖像處理和圖形生成公認的做法,並有意篡改數據」,調查委員會建議陳慶士和共同作者「立即撤稿」這八篇論文。陳慶士昨已辭去中研院和俄亥俄州立大學的職位。
一位藥學系教授表示,去年六月醫界便盛傳陳慶士「在美國出事了」,陳慶士去年八月宣布不續任中研院生化所所長,應與此事有關。
中研院學術諮詢總會執行祕書孫以瀚指出,陳慶士這八篇涉嫌造假的論文,都是陳慶士在美國作的研究。去年底陳慶士主動向中研院表示遭美方調查,院方當時曾進行初步了解,但美國已扣押陳慶士研究室所有數據、資料,就連陳慶士手上也沒有,院方只能靜候美方調查。俄亥俄州立大學公布調查報告後,中研院立即啟動倫理委員會的調查機制。
科技部昨表示,獲知訊息後隨即清查陳慶士歷年申請補助計畫的情形,包括二○一四年度及二○一六年度核定的兩件計畫,經費逾三千萬。科技部將依學術倫理案件處理及審議要點之作業程序啟動調查。
二月起,陳慶士從中研院被借調至中國醫藥大學擔任新藥開發研究所特聘教授。 中國醫藥大學昨表示,陳教授二月才來學校,校方與實驗室都不清楚他的狀況,目前陳慶士依然保留中國醫藥大學的職位,「學校會依法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