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道場生耕致富講座─「迎向AI心世代」由佛光山寺住持心保和尚(中)與微軟台灣AI研發中心執行長張仁炯(左)對談「我與人工智慧」,並由資深媒體人蘭萱主持(右)。
圖/佛光山台北道場提供
【記者曹麗蕙台北報導】人工智慧(AI)世紀的來臨到底是我們的時代?還是我們將會被取代?佛光山台北道場「二○一八生耕致富講座─迎向AI心世代」,二十六日邀請到佛光山寺住持心保和尚與微軟台灣AI研發中心執行長張仁炯對談「我與人工智慧」,兩人不約而同強調與其因「未知」而恐懼,不如好好了解新科技,善用AI技術,為人類帶來更多福祉。講座由資深媒體人蘭萱主持,現場湧進近千位民眾,直播逾十萬人觀看,相當叫好又叫座。
張仁炯表示,AI是一項可以感知、學習、推理、協助決策,並採取行動,幫助我們解決問題的科技。「但若科技進步無法為人類帶來更好的生活,這項技術是沒有意義的。」他以非營利組織透過AI技術比對照片,成功尋找失蹤兒為例,AI運用的場景很重要,如同汽車的發明,若能好好應用,就可提升人類生活的便利性,他認為,「不要把AI當作挑戰,而該視為機會」。
創造、原創性
無法取代
蘭萱提及,去年AlphaGo打敗了韓、中頂尖圍棋高手,讓不少人擔心AI已能深度、自主學習,是否會取代人腦?工作會不會被取代?
對此,張仁炯不諱言,有些與記憶、算術、技術等層面的工作可能會被取代。但他強調,原創性和藝術是人類最大的資產,如科技可以複製,卻無法創造藝術品,而人類最珍貴的判斷力、創造力與原創性的決策都是電腦無法取代的,他笑說:「譬如立地成佛,是要人不斷修行才有可能,電腦是辦不到的」。
張仁炯也引用微軟CEO薩提亞.納德拉的話:「與其用人類對抗機器的角度思考,我們不如專注於如何將人類的天賜,例如創造力、同理心、情感、身體精力與洞察力,結合強大的人工智慧運算,幫助推動社會向前」。他進一步說明,若能成功數位轉型,AI反而能幫人類創造「價值更高的工作」。
面對趨勢
啟發自在智慧
心保和尚則更看重運用科技背後的「人心」,人有貪心、瞋恨心、比較心,因此若AI應用上失控,則是「人」的問題。他開示AI雖有其效能,但不能解決我們的人生課題,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只能自己承擔,無人能取代,因此除了好好善用AI,最重要是透過智慧啟發,開啟內心本有的佛性、智慧,「若能如此,我們煩惱減少了,對人類也確實有很大的幫助」。
他也提出應以善用、學習、適應三種心態來面對AI趨勢。他表示,許多人因為不了解AI,而升起煩惱、緊張、對立、恐懼,這即是佛教所說的「無明」,但「若能把AI當課題,好好研究,愈了解可能愈自在、高興」,因為懂得如何善用,就會曉得如何將人力用在更有意義的地方。
心保和尚還鼓勵從AI中「學習」,他解釋,「人有情緒,機器人沒有,這方面佛教談的是解脫」,但「解脫,不是指跑到其他地方,而是『心中去掉情緒的煩惱』,只要不升起煩惱,到那裡都自在。」
至於「適應力」,心保和尚則希望人類能對自己有更多的信心,「面對時代的變遷與無常,人其實有很強的適應力,無需太過擔憂」,他也期許大家「能與AI一起成長,未來會愈來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