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看小說或劇本時,最前面有一段章節稱「楔子」,為什麼叫「楔子」?可以和孩子們說一說這個詞怎麼來的!
「楔」音ㄒㄧㄝ(讀四聲),不少人因誤讀為ㄑㄧ(讀四聲),因此常寫成「契子」,這是不對的!「楔子」是指一塊上平下尖的木頭,可用來劈開大塊的木柴,古人劈柴的時候,先把「楔子」對準木材中心插下去,再用鎚子用力一敲,木頭就會裂成小塊;同時「楔子」也可以插在木器縫裡或空洞中,使接榫的地方不活動。
在文學上,借用「楔子」表示用以劈開一整段故事,或嵌插在章節中間使之牢固,起固定的作用;早期雜劇裡,「楔子」加在第一折前頭或兩折之間,而在近代小說中,則加在正文的前面,形成代表序曲、引言的一段文字。
《淮南子‧主術》:「大者以為舟航,小者以為楫楔。」
今人把「楔子」引申為小說戲曲的引子,用來點明或作補充正文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