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錢文忠
南北朝的時候,有兩個人是好朋友,一個叫崔瞻,一個叫李概,他們不是一般的酒肉朋友,而是經常聚在一起談天說地、詩文酬答,一起學習和出行。如果對方有缺點,彼此都會毫不客氣地指出來。後來,李概要回家了,要和崔瞻分別,崔瞻十分難過,就給李概寫了一封信,信裡說「意氣用事、仗氣喝酒是我經常犯的毛病,有你在,你總是毫不客氣地教訓我,如今你走了,還有誰可以指出我的缺點呢?我將會多麼思念你這位好朋友啊!」
這就是真正的友情。跟朋友交往的時候,大家應該相互提醒對方,要勸人向善,這樣的話對兩個人道德的建立都有好處。如果你看見對方有過失,你不去規勸,那麼朋友之間,兩個人都於道有虧,不是好事。
孩子再小也有自己的社交圈,不要以為社交圈是踏上社會以後才有的,如果孩子一生能夠有兩三個像李概這樣的益友,他們將終身受益。而且這樣的益友自然愈多愈好,但在很多情況下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孩子從小就要養成與人交往的好習慣,即朋友間互相勉勵行善,雙方的道德就會更加完善;朋友有過錯不去相勸,雙方的道德就會有欠缺。
【原文】概將東還,瞻遺之書曰:「仗氣使酒,我之常弊,詆訶指切,在卿尤甚。足下告歸,吾於何聞過也?」
(引自《北齊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