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史博館藏的「木雕觀世音菩薩、善財龍女與灶君、福德正神像」是由台史博南藝大館校合作修護,左圖為縮尺版教育模型。圖/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提供
【記者曹麗蕙台北報導】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推出「神界.人間:台史博館藏神像特展」,以脈絡相承的「成神之前」、「常民信仰與文化」、「走入人間遇見神像」三大主題串連,帶領民眾從工藝、美學、歷史與文化保存觀點,探索神像的生命旅程與台灣常民信仰的發展。
館長王長華表示,台史博開館以來,典藏了上千尊神像,除了日常保存維護與展示外,也透過與台南藝術大學等館校合作,陸續進行神像修復。近年,更導入科學檢測與應用等儀器與技術,除了提供修護保存更多線索,也提供歷史與文化等跨領域研究更多素材,希望能把成果透過這次特展和民眾分享。
台史博以這次展出的館藏「木雕觀世音菩薩、善財龍女與灶君、福德正神像」為例。透過穿透性超強的X光,除了可清楚看見底部基底材蟲蛀範圍,讓修護人員掌握內部結構與需要加固部位等更多輔助資料,並針對問題對症下藥;甚至還發現四件神像開光過程中為神像注入神力的入神物,也提供給研究人員更進一步的研究線索,更藉由近年正夯的3D掃描、列印技術,神像還可以成為縮尺版教育模型。
台史博表示,這次特展是期盼帶給觀眾不同於傳統祭祀空間看待神像的視角,從藝術、傳統技藝、時代生活記憶以及文化保存維護等多角度地看見神像如何造像且被轉化成為神聖象徵,又如何在各時代慰藉台灣人的精神生活需要,並在退神後回歸人間。
在「成神之前」單元中,帶領觀眾一窺成神背景、傳說與顯聖事蹟塑造出抽象的神祇形象,再經由民間工藝造像具體化,讓神像有了外型、神采,最後再透過經由神聖儀式轉化、賦予靈力,使神像成為神聖象徵物,受到百姓崇祀敬拜。
最後「走入人間遇見神像」單元,則談到當神像退神後,如何以藝術品、收藏品姿態走入人間,讓觀眾看見民藝收藏家的收藏哲學與美學、博物館與相關保存單位的神像保存維護工作。「神界.人間:台史博館藏神像特展」即日起至八月二十六日,民眾可前往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