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市協助視障者過馬路的「有聲號誌」,對視障者很不便,有人抱怨形同虛設。圖/翁浩然
【本報台北訊】北市推動「有聲號誌」至今滿十年,但經年累月損壞多,還有地方曾經待修一年也修不好,失去「你是我的眼」功能,許多視障者只能憑經驗和運氣過馬路。
北市二○○八年建置有聲號誌,希望透過鳥鳴聲、節奏快慢,供視障者判斷可過馬路的方向與時間,但曾遭附近居民抗議太吵,交通管制工程處隔年調降音量,有聲號誌也改為壓按鈕或靠遙控器才能啟動。
台北市盲人福利協進會總幹事陳志洋指出,北市二千五百多處路口僅一百七十六處有聲號誌,占比僅百分之七,因建置多年常故障,即便設備正常運作,視障者也可能因車流聲太大而聽不到鳥鳴聲。
「有聲按鈕需有人帶路才能用,視障者在陌生路口,未必找得到按鈕。」中華民國視障者家長協會祕書長藍介洲表示,北市曾發放能啟動有聲號誌的遙控器,但無線電波常受干擾失靈,加上遙控需額外攜帶,少有人用。
交工處二○一五年與科技公司討論智慧化導盲議題,該公司近年將行人號誌加入藍牙Beacon技術,視障者可透過智慧型手機接收訊號,手機App可在路口等特定地點,發出語音,告訴視障者號誌是紅或綠、還剩幾秒、通過需要幾秒等資訊,該系統目前在三民路、健康路口測試。
「目前設有十一處、四十座『有聲號誌』,且每天檢查。」新北市交通管制工程科長陳建成指出,當視障者經過路口時,有聲號誌會先報路口名稱,接著是綠燈、紅燈,然後是「答答答」聲響,並無居民反應號誌聲擾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