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蜜桃阿嬤」江秋玲,至今仍為照顧孫子女奮鬥。圖/張念慈
【本報綜合報導】十一年前,新竹縣尖石鄉「水蜜桃阿嬤」江秋玲獨力照顧七名孫子女的故事感動全台,十一年後,媒體追蹤調查發現,雖然孫子陸續成長獨立,但是不斷有「新生」加入,阿嬤迄今仍在為六名孫兒奮鬥。
「水蜜桃阿嬤」十一年前,她獨力照顧自殺二女婿、小兒子、媳婦所留下的七名孫子女,還要照顧生病的婆婆和丈夫。十一年後,孫女小璇、小蘭完成學業後,開始工作賺錢回饋家庭,原可減輕負擔;但是命運捉弄人,大女婿病故,女兒無力照顧孩子,她只好接手,每天仍在山上顧果園或奔波打零工,但膝蓋已老化,還有心臟病,身體大不如前,心中時刻懸念的是「孩子還在念書,不努力賺錢怎行?」
最年長的孫女小涵還在念書,立志報考偏鄉教師,盼及早回鄉陪伴阿婆。小涵說,感謝阿婆給正確觀念「不要怕辛苦,不要只選輕鬆的路走」,現在累一點、多承擔,以後就可以輕鬆一些。孫女小如也向二名已工作的姐姐看齊,現讀護理科二年級,盼從事護理工作回饋社會。
她們鼓勵相同背景的孩子,「就算隔代教養,還有很多家人愛你」、「多想在乎你、喜歡你的人對你的看法」,成長過程就不那麼艱辛。
「過去他們照顧我,現在換我照顧他們!」尖石鄉水田部落二十一歲的小雲,從小父母離異,由收入微薄的爺爺、奶奶拉拔長大,大三的她已決定未來返鄉工作,與爺奶同住照顧。
為解決隔代養育問題,行政部門多年來為解決隔代養育問題,投入大筆經費及人力,但問題似乎並未緩解,反呈現疑似惡性循環的現象。
隔代養育
惡性循環不絕
組織型態被視為最接近隔代教養家庭的祖孫家庭,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的家庭收支調查報告,前年為九萬五千九百零四戶,較十年前八萬五百一十八戶,增加一萬五千三百八十六戶,十年來增幅百分之十九。若是和二十年前相比,增加三萬四千一百零六戶,增幅超過一倍。
兒童福利聯盟分析,祖孫家庭增加,部分原因是國人平均壽命延長,但不可否認,扣除延壽的原因後,數字仍多少反映了隔代教養家庭變多的事實。但更令人憂心的是,隔代養育的貧困家庭有多少?國內從未正式、精準統計。
兒福聯盟前年的台灣學童城鄉差距報告,每五名偏鄉兒童至少有一位由阿公、阿嬤撫養,當中有四分之一在課後要幫忙家裡;這些長輩們的健康令人憂心,不少阿公、阿嬤擔心「今年一起過年,明年還能一起守歲嗎?」
衛福部調查,隔代家庭主要照顧者普遍年齡高、教育程度低,因照顧家人、健康不佳而無法就業,教養孫子女力不從心,種種原因,使得隔代養育家庭想要脫貧更加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