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大家會發現大多數西點麵包店所販售的麵包,價格都不便宜,尤其火車站或捷運附近的西點麵包連鎖店的麵包售價,更是貴得離譜。一個普通的紅豆或波蘿麵包售價,竟然要四十元。四年前一個紅豆或波蘿麵包只要二十元左右。
構成麵包的生產成本,不外乎原物料與工資成本,觀察這幾年來製作麵包的原料,也就是國際麵粉的進口成本,並沒有明顯的上漲。
根據台灣麵粉公會統計,以每袋二十二公斤裝的進口非飼料用麵粉,售價約三百五十元,這幾年並沒有明顯波動。何況麵粉的農作物是小麥或大麥,照理當農作物受到當年度氣候季節影響,生產量減少時,麵粉的成本價格是會上漲。
但是當下一年度農作物豐收時,農作物供給量增加時,麵粉的價格就應該要下跌,才是合理反映成本的市場價格機制。
只是商家對於售價,總是採取當原物料成本上漲時就調高售價,將成本負擔轉嫁給一般消費者負擔。但是當原物料成本下跌時,卻不願意主動將原物料成本降低的利益反映在降低售價上,以回饋消費者。
台灣店家大多數仍以不超過三萬元的工資支付受雇勞工,換句話說,在店家工資成本沒有明顯增加的情況,以及國際麵粉原物料沒有明顯上漲的情況下,大多數麵包連鎖店的紅豆或波蘿麵包售價竟然要四十元,確實不合理,亦可見售價扣掉原物料成本與工資後的價差利潤,應該是進了店家老闆的口袋。
近年來國際麵粉價呈現平穩,但是麵包、豆漿與麵食等加工食品的售價,卻是只漲不跌,恐怕才是國內民生食品售價上漲的元凶。
公平會等相關單位應成立物價督導專責部門,隨時主動對於物價不合理飆漲的民生物資加強查緝取締重罰,避免店家聯合哄抬售價或是只漲不跌,不願意將國際進口原物料成本價格下跌的利益回饋給消費者。
當經濟社會市場出現價格機能失效的時候,捍衛監督市場價格合理性,是政府應該要做的事,也是社會全體消費者之福。
王有康(台北市/台北商業大學應用商學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