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第五德嘉
若用負面的溝通模式相處久了,就算爸媽覺得自己是真心給孩子最好的,孩子還是會覺得那些都是令人困擾的負擔罷了。
一場親子讀心術的演講結束後,谷風爸爸帶著沉重的心情來問我,該怎麼跟孩子和解?因為長年來的大聲責罵與互相對抗,念大學的谷風已經關閉了溝通管道,回家跟爸爸碰面,連打招呼都不願意,親子關係以臭臉相對的模式過了很多年,令谷風爸爸難過不已。
爸媽也有道歉的「權利」
華人世界有傳統的愚孝觀念,認為年紀大、輩分大的人講話就是對的,晚輩乖乖聽話就好。就算爸媽講話的邏輯觀是錯的,孩子也只能隱忍,敢怒不敢言。等孩子的「童年憤怒」累積到無法忍受之後,就會關閉溝通管道,而爸媽想要和解時,又放不下身段去道歉,所以親子關係就僵在冰點,雙方都承受著痛苦。
但是,爸媽本來就有道歉的權利與義務啊!我們從小教孩子:「對就是對,錯就是錯。」為什麼不以相同的方式來要求自己呢?主動在天時、地利、人和的情境下,跟孩子誠心地承認以前的錯誤,讓雙方重新找到和緩的相處方式。
其實,很多孩子都在等待這天的到來,只是有些孩子心中早已放棄,不敢奢望爸媽會主動來和解。
五世祖的家族氣質
每個人都有五個世代的祖先,他們是爺爺爺爺爺爺的爺爺、外婆外婆外婆的外婆……他們的經歷形成了家族的教養模式與價值觀,影響爸媽做人做事的方式,再傳到孩子的身上,這就是「家族氣質」。
所以,靠責罵孩子來得到大家長的地位,或是以此宣洩自己在其他事情上的挫折,把孩子當成情緒出口,這可是百年一脈傳承下來的家族惡習,人生本應是向下扎根,結果卻變成了向下扎「恨」。
放過自己也放過別人,永遠是個難題。谷風爸爸就從來沒有聽過自己爸爸的道歉,雙方僵持到谷風的爺爺過世都沒有和解,也成為他終身的遺憾。
當「老爸」不當「老大」
電影《林北小舞》有句台詞:「作我老爸,別當老大!」
很多小孩長大之後非常沉靜,情緒波動很小,或是擅長調節自己的EQ,其實是知道這樣才能求生存。他們能理解但卻又很難同理情緒波動大的人,這是爸媽的輾壓教育造成的另類內向。
再加上3C時代翻轉了一切,Google台灣董事總經理簡立峰曾經質疑孩子每天都在玩Game,浪費時間,孩子卻回應說:「我有什麼事做得比你們以前差嗎?」新時代孩子面對的世界已經不同,他們見多識廣,更希望爸媽做個稱職父母即可,不要搶著當老大。
我們常說,有些人換位置就換腦袋,有些爸媽也會不小心落入這個陷阱,若心智年齡還不夠成熟,就會變成「小孩生小孩、小孩養小孩」,造成孩子在爸媽「輩分」的威嚇下選擇閃躲,或是覺得「投降輸一半」,遇到不合理的要求就冷漠以對。
若用負面的溝通模式相處久了,就算爸媽覺得自己是真心給孩子最好的,孩子還是會覺得那些都是令人困擾的負擔罷了。
不要讓情緒凌駕你的理智
世界上沒有做不到的事情,只有卡關做不下去的心理障礙。如果爸媽理解自己以前有錯,那就低頭道歉,這沒有什麼大不了的,事情的對錯才是重點啊!
練習溫柔地跟孩子說話,不斷嘗試去溫暖孩子,不要放棄,用心地等待。那些親子雙方曾經以為永遠放不下、過不去的心結,也只是一道階梯,當有一個人願意勇敢跨越,就能重塑新的家族氣質,不讓五世祖留下的「毒素」繼續蔓延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