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人:鄭慧慈 政大阿語系系主任
只要走過摩洛哥菲斯(Fes)古城,幾乎無人不去造訪金氏紀錄上世界最古老的大學,建於公元八百五十九年的格剌維尹大學(al-Qarawiyyin U.)。伊斯蘭綠的屋頂、北非風味的方形喚拜塔、十七扇大門、寬敞的中庭、圓形噴泉和清澈的淨身池、行雲流水般的阿拉伯書法、象徵永恆的幾何圖案、拱形門窗、馬賽克磚裝飾、木雕隔板與古色古香的桌椅……無一不呈現伊斯蘭的建築特色。它是一所兼具歷史與藝術價值的大學。
大學創建人法提瑪(Fatimah al-Fihri)的祖先是七世紀征服突尼西亞,綽號「非洲開拓者」的阿拉伯將軍烏各巴(Uqbah bn Nafi)。烏各巴在離今日突尼斯一百六十公里處建造蓋剌萬城(al-Qayrawan),作為軍隊駐紮地,該城後來成為北非阿迦利巴(al-Aghalibah)阿拉伯王國的首都,有顯著的文明成就。
法提瑪的父親是阿拉伯富商,膝下無兒子。法提瑪年幼時,隨著雙親從蓋剌萬移民到摩洛哥,父親及丈夫過世之後她繼承大筆遺產。她用這筆財產買下附近田地來建造清真寺,並堅持所有建材要取自她所購買的土地上,讓這座清真寺的財源完全純淨。她命人在這塊土地上挖井取水,提供建築工人飲水及工程用水,建築用的土、石等也深挖到地底取用。建築期間法提瑪策畫許多細節,許多學者認為她熟諳建築學與美學。
當時人們稱移民到菲斯城的蓋剌萬人為「格剌維尹」,格剌維尹清真寺名稱便源於此詞。原始建築僅有兩百五十平方公尺,在安達魯斯的後烏麥亞時期擴建為兩千七百多平方公尺。十一、十二世紀摩洛哥的柏柏穆斯林王國政權下又再次擴建。今日大學面積達五千八百多平方公尺。
格剌維尹清真寺早期教學以宗教為主,隨著摩洛哥社會的發展,經堂教育擴大為大學教育,學生入學前須完成私塾的宗教、語言和基礎科學教育。大學專業包含古蘭經、教法學、阿拉伯語法學、地理學、哲學、數學、工程學、醫藥學、化學、天文學等,兼顧人文與科學,吸引許多境內外學子前往求知。教學採取講座制度,講座需要得到教師委員會及政府的認證,共分五職級,並設升等制度。初期大學學科和教學方法由教師自行決定,直到一七八九年穆罕默德三世蘇丹制訂教育制度,才規定教學的科目及採用的書籍。教師上課穿著白色風帽袍,住在學校宿舍或領房屋津貼,除了領固定月薪外,逢年過節可收到禮金和禮品。
格剌維尹大學保存許多傳統,譬如若有老師講授完教法學書籍《Mukhtasar Khalil》,學生們會將老師扛到大廳接受大家的恭賀。
歷史上曾在這所大學求學的東西方大師、名人不勝枚舉,譬如社會學始祖Ibn Khaldun、教宗Papa Silvester II(999-1003)、猶太哲學家醫師Maimonides、歷史暨地理學家Leo Africanus……等。今日格剌維尹大學的學術聲望遠不如往昔,然而其圖書館自古接受統治者及政府的資助,蒐集許多珍貴的手抄本與文獻,至今仍是遠近學者前往取經、樂於駐足之地。
摩洛哥曾經歷長期的政治動盪與外來政權的干預,格剌維尹大學累積千餘年的學術思想能量,始終能在紛亂的環境中扮演國家的中流砥柱,樹立大學精神典範。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一九一二年法國占領摩洛哥時,格剌維尹大學態度非常強硬,成為摩洛哥人民對抗法國的精神堡壘。
今日許多大學在統計數字中找大學之魂,而我的認知裡,它應是一股沉澱在知識與悟性下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