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日本核災區食品輸台禁令是否解除備受關注。衛福部長陳時中昨首度表態,從日本三一一地震至今多年,對日本食品管制政策有必要檢討。衛福部次長何啟功表示,擬將地區式管制改為風險管制,打破福島等五縣市食品輸台禁令,但新制無時間表,待行政院裁定。
日本三一一大地震後,我國即禁止福島、茨城、群馬、櫪木、千葉五縣市食品輸台,不過,目前全球只剩我國與大陸以「地區式禁令」管制日本食品進口。
食藥署過去七年共檢驗九萬多件日本食品,無一件輻射超標,即使驗出微量輻射,到邊境就會被銷毀。何啟功坦言,我國管制方式非國際貿易常態,日本也從未停止要求我國輸入核災五縣食品。
「當初發布禁令,是因一時無法確認哪些食品受汙染的風險高,才採地區式管制。」陳時中認為,未來應比照美國,改為禁止高風險食品輸台,但只要判定是「輻射食品」,就絕對不會進到台灣。衛福部已建議行政院以「食品受輻射汙染風險」來取代現行管制依據。但新制何時實施尚無時間表。
「要改變管制方式不是不行,但政府應公開資訊,說清楚配套措施。」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研究員湯琳翔舉例,去年討論如何加強日本食品的輻射管制,就有不少不錯的方案提出,食藥署也宣布可採購碘化鈉儀器,在邊境針對食品輻射做初步快篩,有問題再送核研所精密測量。
文化大學推廣教育部兼任講師陳俊成表示,他不反對風險評估管理,但政府應讓民眾知道,安全低風險依據、輻射暴露量標準等,沒證據或溝通不良,民眾不會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