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一名年僅二十歲的廖姓女子,長期感受到鼠蹊部「脹痛」,就診後竟是想都沒想過的「疝氣」,醫師表示,「別以為女性就不會得到疝氣」,據調查,女性罹患疝氣的機率為百分之三,且多數女性認為自己應與疝氣絕緣,反而導致就醫機率低,恐增加腸阻塞的機會。曾有報告指出,台灣約有五成的女性疝氣患者未就醫診治。
嘉義長庚醫院小兒外科主治醫師王世憲表示,疝氣是一種先天性或後天性引起的腹腔內臟器掉落不正常位置的疾病,發生在鼠蹊部即腹股溝,稱為腹股溝疝氣,腹股溝疝氣可以分為「直接型」及「間接型」,直接型以中年大叔居多,間接型則以兒童、婦女居多。
疝氣初期通常不會有疼痛感,只是鼠蹊部會出現難以言喻的腫脹感,像極褲子穿太緊,鼠蹊部被勒住的感覺,當有這種感覺時,就得提高警覺;由於女性對於疝氣的病勢感較低,女性若是出現鼠蹊部的腫脹感,又同時處於懷孕階段、長期做需負重的工作、便祕、具有菸癮易咳嗽的患者,格外需要注意,過度用力都可能讓疾病加劇。
王世憲說,很多女性的疝氣患者,一生沒有治療,長期卡在外面很容易「腸阻塞」,相關的疾病都可能隨之發生。目前疝氣的治療方式以手術為主,國內外近年已開始運用單孔腹腔鏡輔助手術,解決類似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