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眾戴口罩、胸掛「拒當人體清淨機」看板 ,冒寒風帶著小孩一起參加反空汙大遊行。
圖/資料照片
【本報台北訊】國家衛生研究院、衛福部國健署、環保署等單位,二年前開始合作研究空汙對國人的健康影響,將於明年一月中正式發表。這份本土研究顯示,PM2.5對於老人與孩童的肺功能呼吸道疾病有影響,也與肝癌的罹患有關,中南部是當前亟需控制地區。
國衛院國家環境醫學研究所所長郭育良昨天指出,PM2.5對六十五歲以上成年人及孩童的肺功能、孩童呼吸道發炎、孩童因氣喘到急診看診、六十五歲以上肺阻塞患者到急診看診、罹患肝癌等有關;PM10的暴露與腎臟功能降低有關;孕婦暴露於一氧化碳濃度範圍,增加妊娠糖尿病以及胎兒異位性皮膚炎罹患風險。
郭育良指出,國人PM2.5暴露來源以國內汙染源為主,大致可分為交通排放、工業排放、燃煤、重油燃燒、生質燃燒、鋁冶煉、鋼鐵冶煉、揚塵及海鹽等,「海鹽水分蒸發後也可能形成PM2.5」。
研究也顯示,國內較急需控制PM2.5的地區集中在中南部。郭育良表示,除了花東地區以外,台灣北、中、南地區PM2.5年平均濃度大多高於環保空氣品質標準(十五微克/立方公尺)。
郭育良說,空氣汙染標準訂定往往是各界協商的結果,常加入社會與經濟考量,而非單純根據健康效應;目前我國PM2.5的標準與美國類似,為年平均十五(微克/立方公尺)、日平均三十五(微克/立方公尺),高於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安全值年平均十(微克/立方公尺)、日平均二十五(微克/立方公尺),建議使用WHO的建議安全值,對健康的保護較佳。
郭育良提醒民眾,如果要減少空汙傷害,適當關閉門窗可減少百分之二十的個人暴露量,在家拿香拜拜、炒菜時,可開啟抽油煙機、開啟門窗通風,也可減少二至三倍的PM2.5暴露量。此外,搭乘交通運輸或在馬路上行走時,也要配戴口罩,「N95或歐規FFP1口罩捕集效率最佳,外科口罩的密合度差,保護有限」。
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肝膽胃腸科系主治醫師簡榮南表示,PM2.5是大氣中直徑小於二點五微米的顆粒物,一旦穿過肺泡進入血液循環,可能破壞血管內壁,造成血管、甚至全身性的發炎,在流行病學上看見與肝癌或其他疾病有關,但是,其中的因果關係仍有待更多科學證據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