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人:羅智強前總統府副祕書長
對於長照照服員的薪資過低,與工作負擔不成正比,賴清德院長以「當作做功德」來勉勵,雖然輿論的回響頗多質疑,但我覺得,賴院長動機也許是正面的,但講的身分不對。
如果是宗教界領袖來探望照服員,並且做此鼓勵,又或者照服員本身以此自勉,那自然是適當的。八福田中,看病福田第一,照服員做的是最需要耐心,而給予病患最大撫慰的工作;既有忍辱,又有布施,這當然是「功德」。
但政府官員說這樣的話,就有些置身事外的感覺了。如果高付出的職業沒有高回報,而仰賴「做功德」的態度,那麼這個產業必然無法長久,既然照服員的貢獻如此之大,就不該讓他們的報酬這麼低廉。
癥結在於,雖然長照服務很重要,可是受照顧者本身,是沒有工作能力的,要說家人子女來負擔,中產以下的家庭,又如何負擔得起高額的照護費用?
弱弱相逼,中產以下家庭有長照需求,每月能夠擠出三、四萬元的長照費用,就已經很不容易了。那麼長照機構自然也只能精打細算,給予照護員「做功德」的薪資,可想見如此一來,照服員的流動率也會漸增,照護的細心、熱忱也必然被消磨。
除非我們選擇成為一個自掃門前雪的社會,否則由社會整體來分散面臨長照需求的風險,就是必須的。馬政府時期對於長照政策,規畫的是傾向類似健保的「保險制」,優點是財源固定,缺點則是要直接從民眾的口袋掏錢,民眾會有較強的不滿。
因此,民進黨政府選擇傾向「稅收制」,以調高菸捐、遺贈稅來作為長照基金。菸捐是間接的消費稅,遺贈稅對一般人民來說距離較遠,人民比較不會有「被拔毛」之感,這是政治上的優點;但稅收制的缺點則是財源隨景氣變動不穩定,而且很荒謬的是,政府勸戒吸菸的成效愈高,長照的財源愈少。
賴院長面對稅收制財源不穩的質疑,說「明年長照會有三百多億的預算,經費沒有問題。」這是指在政府目前的長照作為下經費沒有問題,可是,現在政府為長照所做的,已經盡善盡美了嗎?
問問有長照需求的家庭,有些被財務壓得喘不過氣來;有些家屬不得不辭去工作,收入減少、身心疲累;有些則是心疼於長照機構的不盡如人意,又沒有多餘的金錢去提高等級……就知道民眾的需求,還有很大一部分沒有被滿足。
如果賴院長真的認為「長照是做功德」,那麼這個做功德、累積福報的機會,是不是應該讓全民共享呢,是不是我們讓全民來共同承擔長照的支出,民眾做小功德,而讓第一線的照護員做大功德?
長照保險制,是把支撐照護的責任,分攤給整個社會,而且跟健保費率一樣,有能力的人負擔多一點,收入少的人負擔少一些。台灣社會早已休戚與共,是「生命共同體」,即便是為了別人的長輩、別人的家庭,我相信,台灣人民也絕對會願意伸出援手。
更何況,誰能說自己未來不會是需要協助的人呢? 選擇稅收制或保險制,就好像在選擇,要不要加入一個「長照賭局」。一個是平常比較輕鬆,只是一旦自己或家人有長照需求,整個家庭馬上面臨困境;一個則是平常要負擔多一點,但面臨萬一,有整個社會的溫暖作為後盾。
功德台灣,任何政府都要避免從政治的角度處理,對於長照政策為德不卒,賴院長也應該以「做功德」的角度,來和民眾溝通保險制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