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洪金鳳
「從此以後再也沒有一個好姐姐讓我找了,我好難過」,這是去參加姑姑告別式過後,爸爸感嘆的心聲,他的傷心難過我懂,因為他從小就沒離開過澎湖,娶妻育兒後,以家庭為重的他,少有朋友往來,唯一來往的就是和他一起長大的親姐姐,前些年我和弟弟成家立業在外,老媽也往生了,如今和他最親近的姐姐過世,難怪他傷心得不可自抑。
爸爸說以前日子過得苦,村莊裡沒有學校,要走路到很遠的地方讀書,那個重男輕女的年代,女孩子只能幫家裡農作及做家事,根本不可能有錢讓她們去上學,因此,那個年代「女子無才便是德」,不識字的女子比比皆是,姑姑到了適婚年齡,就經由媒灼之言,嫁給相隔幾個村莊的姑丈。
姑丈曾經從事過很多工作,而婚後的姑姑也不得閒,隨著孩子一個個出生,她除了要維持一家人的生活安穩外,還要煞費苦心養育五個子女。由於爸爸在漁市場上班,他都會買些鮮魚蝦蟹,下班時順便彎到姑姑家,只要我們家有的爸爸都會買一份給姑姑。
爸爸自漁市場退休那年,媽媽因病往生,那段頓失依靠的歲月,能就近安慰爸爸孤寂心情的,就只有疼愛他的姑姑。姑姑三不五時就到家裡看爸爸,陪爸爸聊聊天,要不然就打打電話,讓他走過「心」苦的歲月,直到爸爸身邊有個陪伴的阿姨,姑姑才漸漸放下心來。
時間不留情,歲月催人老,這兩年爸爸行動漸漸緩慢,而姑姑更是臥病在床,爸爸動作雖然不再靈活,但只要時間許可,家裡有好吃的,他就會騎車拿到姑姑家,和姑姑一起分享,兩個老年人說說心事,讓心有個依靠的感覺。
所以當爸爸跟我說起他們姐弟情深,不捨姑姑離世的消息時,我才會同理心地兼程回澎湖,陪老爸參加姑姑的告別式,至少兒女的陪伴可以讓爸爸傷感的心略為減少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