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鴻雪泥》放逐

愚庵 |2007.05.23
309觀看次
字級

放逐是一種無路的旅行、不但此去無路,連歸鄉之路也渺茫無期,於是旅人的心情惶恐可知,西班牙有一個故事;一位旅人路過一個山路,向一名農人問路,這位農人說;客人啊,此去已經無路,路只能靠你自己走出來了。

這話簡單,道盡一位被放逐的旅人的心情,此刻我並未被放逐,只是隨著被放逐者蘇東坡的腳步來到海南,從三亞鳳凰機場下機,一路向西北方前行,我的目的是儋州,此地古稱儋耳,黎人居多,而現在則是有名的洋浦經濟開發區的所在地,被中國稱為最大的南方石化園區,漢唐時代稱此地為儋耳的原因是黎人土著有穿耳的習慣,所以耳飾的重量把耳朵拉到和肩一樣齊,所以稱為儋耳,但是現在黎人穿耳的習慣已經非常少見。

北宋神宗在位,曾經因為反對經濟改革派王安石的政策而屢遭貶逐的蘇東坡在王安石死後重回京師,那年是一○九二年,新皇帝哲宗年幼,由太后攝政,而太后一向欣賞蘇東坡,有意要他為相,但是京師的政敵卻充滿反對,因為很多人是王安石的舊部,擔心蘇東坡上台展開報復,於是蘇東坡決定離開是非之地,一○九四年太后和皇后相繼去逝,哲宗親政,蘇東坡的苦難終於來臨,一位小人章淳獲得相位,蘇東坡連續被貶,從嶺南的惠州被貶到海南的儋州,這一年是一○九七年。估算從這一年抵達儋州到一一○○年離開、蘇東坡在海南島一共生活了四年,倖好他不是一個人孤獨的生活,他的兒子蘇過是他一路漂流生活的最好良伴,也許是因為他達觀和樂天,在一生放逐的歲月中仍不乏樂趣,也因為他隨遇而安的個性使然,所以更加強了政敵對他迫害的決心。

蘇東坡的書院在城東的中和鎮上,此地應該是舊時代儋州的官舍所改建,蘇東坡剛到儋州時,沒有居處,所以當時的姓張的縣令讓出官舍的一個地方給蘇東坡居住,結果連縣令也被連累丟官,蘇東坡在此只住了一年,後來就自己在城南的椰子林蓋了居處名為桄榔庵,可惜此地已經不復可尋,可能當年也是茅屋而已,無法居久。

稱為書院但是能保留的古物卻是有限,可能蘇東坡是有罪之身,所以當地人不認得文豪,未加珍惜的原因吧!

在海南四年放逐的生活如何?歷史記載有限,但是因為他的個性淡泊,反而在這天涯盡處找到修行的好地方,比較在渡海之前的心境已經大大不同,就像許多被放逐的文人,蘇東坡曾經有過輕生的念頭,倒不是因為被奪去富貴的生活而痛苦,而是因為不願拖累家人,就心境而言,凡夫的日子是勝於官場的,這是其他因為不堪放逐的生活而自殺的文人比不上的,有德國良知美名的班雅明,在納粹奪權後得最當道,一九三○年流亡法國,但是因為德國勢力擴張,無法忍受秘密警察的追捕,終於在西班牙山區自殺,同時代的奧地利文人茲威格也因為流亡巴西後,無法忍受沒有鄉土之根的生活,選擇死亡。

對於反對者,權力者所能做的最壞處罰就是放逐,如同天安門事件後,被放逐到美歐各地的異議分子所說:「我所追求的自由在異國實現了,但是我卻用腳下的泥土做了交換。」於是,有更多人選擇回家,即便回家的代價就是失去自由,因為在異鄉的放逐自由是一種虛無的自由。

站在東坡書院的庭院中環觀周圍,終於可以體會在歷經四年的海南生活後奉命可以回到中原,蘇東坡內心的喜悅,如同我現在的心境,把旅行視為一種身心的短暫放逐,家仍然有個歸期的;如此才不會有此去無路的心酸吧!鵱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