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子灣隧道內的作戰指揮部,讓民眾大開眼界。圖/劉學聖
【本報高雄訊】「哇!原來西子灣隧道別有洞天。」建於日本昭和二年、西元一九二七年的「西子灣隧道及其防空設施」,在壽山形成錯綜複雜的隧道群,二戰時日方在此躲過美軍轟炸,最多可讓兩千一百五十人藏身。隧道群首度對外公開,雖然只是近百公尺的ㄇ字型,已經讓觀眾驚呼連連。
西子灣隧道是中山大學學生與附近居民的通行處,「防空設施」則必須從隧道壁平日緊閉的鐵門進入。這次活動是配合中山大學校慶,部分祕道開放時間為十一月十一、十二、十八、十九日上午九點到下午五點,其他時間仍然靜默隱藏於歷史中。
「西子灣隧道及其防空設施」位於高雄鼓山區臨海二路與哨船街口,又名「壽山洞」。一九二七年由日人海野三次郎主持興建,隔年貫通完工,是高雄州廳建置壽山公園的規畫設施之一。西子灣隧道全長兩百六十公尺、寬六公尺、高三點六公尺,隧道兩端入口以混凝土澆製成仿石砌拱圈,連通西子灣和當時高雄市的政經中心「湊町」,也就是現在的哈瑪星。
高雄市文化局副局長林尚瑛表示,「西子灣隧道及其防空設施」的管理單位包括:國防部軍備局、中山大學、財政部國有財產署、交通部航港局。因為特殊地理位置上的意義與歷史結合,具文化價值,洞穴建築形式有典範性作用,所以市府在二○○四年登錄為歷史建築。
最神祕軍事基地
「很多人都不知道,哈瑪星與中山大學間的西子灣隧道中,竟有可容納兩千多人的戰時避難所。」中山大學校長鄭英耀表示,西子灣隧道群過去不曾對外開放,是最神祕的軍事基地。洞內四通八達,連通山上、海邊;洞室寬敞舒適、清涼通風,有獨立的水電、盥洗衛浴及住宿區,日治時期是日本軍方重要的作戰指揮中心。
這處四通八達的祕密作戰指揮基地,後來做為防空使用,能容納兩千一百五十人。哈瑪星耆老回憶,小時候曾經在這裡「覓磅空(躲防空洞)」。一九四五年日本人便在西子灣隧道群裡,躲過美軍對高雄第六燃料廠的轟炸,後來高雄港務局也曾在裡頭辦公。
從西子灣隧道進入防空設施,昔日灰暗的通道、斑駁的牆面,重新光彩起來,雖然只是部分開放,已可以感受當年軍事與社會氛圍。
中山大學十一月十一、十二日在祕境隧道舉辦「校園歷史特展」,十八、十九日高雄市都發局也接力在隧道內舉辦「西灣學堂」,以「求學回憶」裝置藝術,展演每個人從幼稚園到大學的生命記憶,帶領民眾從穿越隧道過程中,反思人生的不同階段與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