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幕大合照。圖/上海星雲文教館提供
【人間社記者顏峻、黃凱上海報導】由上海大學文學院和台灣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聯合主辦的「第五屆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學術研討會」,二十八日在上海星雲文教館盛大開幕。
開幕式由上海大學文學院教授、道安佛學研究中心主任程恭讓主持,上海大學副校長段勇、北京大學宗教文化研究院名譽院長樓宇烈、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員王志遠、中國佛教協會理事、佛教線上總幹事安虎生、上海大學文學院院長張勇安、星雲文化教育公益基金會理事長妙士法師、人間佛教研究院院長妙凡法師、上海星雲文教館館長滿蓮法師,及近四十名來自兩岸著名大學學者,及二○一七年人間佛教寫作獎學金博碩士研究生等近百人出席。
大會總召集人程恭讓教授指出,以往幾次研討會成果,豐富當代中國佛教的思想論述、深化對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的理解。本屆研討會一方面深度探討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同時以「佛教社會化」為主旨,與會的專家學者就佛教思想信仰的社會性、現代人間佛教與社會關係等問題,展開深入探討。
開幕式後,樓宇烈為大會展開《人間佛教是中國佛教的根本特質》主題演講。樓宇烈認為,太虛大師「中國佛教的特質在禪」的判斷非常準確,他進一步提出,禪宗把大乘佛教以來打破出世與入世隔閡的思想,真正落實到生活之中。所以研究中國佛教,不能離開人間佛教的特色,這才是中國佛教的根本所在。
傳統與現代 梳理脈絡
上午第一場研討會分A、B兩場舉行,在A場研討中,四川大學鄧子美教授發表〈人間佛教與當代多元文化社會──略論囿於傳統之思惟〉,指出依據太虛大師、星雲大師的思想,指出「交流」與「教育」兩條解決之道,尤其是可以超越傳統的「佛陀教育」。
華東師範大學唐忠毛教授發表〈人間佛教的「現代性」與「傳統性」──從太虛大師到星雲大師〉,提出現代性可理解為現代人的根性,人間佛教的現代性特質屬於「理性」,既是中國佛教現代化發展的特質,也是因應現代人的根性。人間佛教隨順理性,這是基於佛陀本懷而做出的隨順「理性」的態度。
佛光大學謝大寧教授發表〈人間佛教必須要回答的幾個思想問題〉,一是悲心是否可以內涵於菩提心,二是佛教如何和理性化、知識化的架構脈絡相融,三是佛教該如何更好地處理情欲的問題。
浙江工商大學丁建華老師發表〈基於空有之爭維度的人間佛教研究〉,詳細梳理佛教史上的空有之爭,並指出人間佛教可以視為「空有之爭」在近代的一種呈現方式。
揚州大學樊沁永老師發表〈權變與善巧方便──佛教漢譯的文化攝受與抉擇〉,從儒家思想,並通過佛教翻譯過程中「權巧方便」與「善巧方便」的抉擇,考察中華文化攝受印度佛教問題,進而探究權變與善巧方便概念的儒佛異同。
詮釋佛典 生命教育意涵
在B場的研討中,台灣南華大學哲學與生命教育系尤惠貞副教授發表〈佛教經典詮釋的現代意義與生命教育義涵〉,從生命關懷的角度,探討佛教經典的現代詮釋與生命教育之間的關係。
上海大學文學院程恭讓教授發表〈從《勝鬘經》看佛教的社會思想理論〉,探討佛教傳統經典與人間佛教的互動關係,以及近現代人間佛教在推動佛教轉型過程中的「社會思想」、「社會理論」和「社會化」問題。
南京大學常紅星博士發表〈人間佛教兩性平等思想研究〉,梳理了自太虛大師宣導人間佛教以來,兩性平等問題在佛教界所引起的關注與討論,以及在理論和實踐兩個維度所取得的成績和影響。
如實佛學研究中心趙梅軒研究員發表〈《悲華經》的穢土思想對「人間佛教」的實踐〉,通過對《悲華經》所強調的穢土成佛思想的研究,認為《悲華經》可以對人間佛教的發展提供經證與實踐上的引導意義。
江西省社會科學院王彬副研究員發表〈菩薩行的現代轉型──以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為中心的探討〉,認為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現代化」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即「改變疏離大眾型的佛教、落實信仰生活化的佛教」,「改變精英學術化的佛教、推動宣教通俗化的佛教」,「改變封閉局限性的佛教、實現文教開放性的佛教」,「改變性別歧視性的佛教、宣導女眾平等化的佛教」。
此次研討會安排四場次研討,二十八日、二十九日分別在上海星雲文教館和上海大學舉行。除了論文研討,還安排主題演講、茶話會和參觀上海大學等活動,期為與會專家學者提供充分交流學習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