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賴清德一接任閣揆,立即拍板明年幫軍公教加薪百分之三,希望提振公務員士氣、也帶動民間企業加薪,進而刺激市場消費。麥田出版社最近引進大陸歷史學者張宏杰新書《低薪的盛世:從俸祿窺看中國二千年官場經濟與腐敗人性》,他以歷史史實和真實數據,點出中國長期低薪的權力結構,如何深遠影響政府以及民間。
打開中國歷史,多數朝代對官員採「低薪制」,因為皇帝認為「低薪」不但可以減少國家財政支出,也期許官員能「以德養廉」成為清官,結果卻往往相反,低薪逼官員鋌而走險,從體制外「補齊」不足的薪資,反而造成貪汙與腐敗。
中國官員的薪水有多低?東漢級別低的官吏,不但不能養活妻室兒女,甚至連冬被夏衣也買不起,連擔任太守多年的知名政論家崔寔,死後家徒四壁,子孫無錢為他辦喪事。南朝有官員因俸祿過低無法返鄉,宋真宗有官員死後,家裡窮到要兩個幼子行乞於市。
清末名臣曾國藩在北京當了十三年的京官,生活只能用一個「窮」字形容。他曾因欠了僕人陳升幾個月的薪水,遭陳升羞辱,為此寫下〈傲奴〉一詩,形容自己「平生意氣自許頗,誰知傲奴乃過我。」
「高薪未必養廉,但低薪一定腐敗。」張宏杰研究中國歷代薪水,他發現,採取「薄俸制」和「低餉制」,乍看為國家節省了大筆財政經費,卻是「占小便宜吃大虧」。因為官員若不能靠薪水過符合官員標準的體面生活,就只能想辦法牟取灰色收入,最後造成的損失,絕對比提高工資要大得多。
朱元璋是「最小氣的皇帝」,明初官員俸祿是中國歷史上最薄,因此造就出最貪腐官場的朝代。奉公守法的官員,生活極為清苦,薪水無法滿足基本生活所需,因此有愈來愈多的官員只能走偏門、撈油水,把手伸向「灰色收入」來彌補。
相反的,唐朝採彈性俸祿制,清朝雍正提倡「高薪養廉」改革,將徵收自地方的「火耗」銀分給官員「養廉」,讓官員僅憑薪資便能過上體面生活,不需要動腦筋想「業外收入」,這些不低薪的朝代,反而創造了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