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翻開報紙,打開新聞媒體,所見所聞的報導,總是不離殺人、偷盜或詐欺、感情問題、口水戰、八卦消息及毒品問題等,連廣告都可以變成綜藝節目、座談等型態,更有專家學者為商品提出研究成果,讓人不得不驚覺到大學企業化、專家商品化的社會變遷。是否能提供有用的常識?或許有更多的專家學者有不同的看法,甚至可以發現政府宣導效果遠不如這些商品化的效果。
另外,隨著時代變遷,全球化競爭的趨勢,也帶動社會變遷的區域性模糊化,犯罪年齡不斷下降,手法不斷推陳出新,資訊發達提高了相互倣效的可能性。雖然,再多的法律規範都無法完全阻止犯罪案例的發生,自律的宣導也未必有百分之百的成效;但自古至今,從他律到自律的學習,卻是不變的生存之道,故自我的品德教育仍值得提倡。
去惡行善的道德自覺
共處規範的建立,並不是服務某一個人,也不是單獨利益某一小群人,而是為了不相互干擾,更為了整體的和諧,以避免浪費不必要的體力、時間與空間。佛教一向給人戒律嚴苛、條目繁多且瑣碎,在佛教諸多禮儀中,更給人封閉、階層化的感覺,誤以為只有死守規矩,才是大家心目中的模範生。
事實上,不管是五戒、菩薩戒或是出家戒,都以七佛通戒偈「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為最終持淨戒的根本精神,長養感恩、謙和、靈巧等良善的思惟與言行。在《大智度論》裡,龍樹菩薩依佛陀的教法,特別辯析世間一般人「以牙還牙,以血還血。」的謬誤。聖者說:「眾生為煩惱所牽,起諸惡事不得自在。……行者亦如是,眾生加惡向己,不嫌其瞋,但為除結。」(《大智度論》大正廿五,二八一上)此乃具大悲心者之「識時務者為俊傑」的教學智慧,更能讓自己耐心等待自他的成熟,自然學會如何有效地避免給人添麻煩。
行解並重的生活實踐
學習「識時務者為俊傑」之深觀因緣法的過程,就是一種行解並重的生活實踐,學習觀照自己的思惟與言行,是否在每個時空下,都是個人意向最適切的展現。雖然,世間智慧型犯罪的花樣層出不窮,但也有更多的人期許不要再被騙,想要讓自他不再相互侵犯的人仍是絕大多數者的心聲。《佛說華手經》所說的(大正十六,一八四中):「若少若老、富貴貧賤、有力無力,汝等皆應敬念防護助成此人。是為聲聞無上報恩,能以法施化菩薩故。」做為今日的佛弟子,為了感恩佛陀留下實踐「由凡入聖」的生活智慧,學習把身邊每個人,都視為引導我們突破自我框限的大善人,而沒有存心找碴的惡人,才是真正成熟的大富長者。
總之,學習積極正面思惟言行反應,是不讓自己起貪、瞋、癡的法寶,更是學會多聽一句好話的不二法門,會讓我們過著更有品德的生活。
(力影/輯錄)